回到工作室已是午夜。浩罗将当晚的菜品照片与三年前的对比,指尖在屏幕上滑动 —— 标准化的摆盘、均匀的温度、过快的上菜速度,这些本该是 “高端现做” 反义词的特征,如今成了贝西西的常态。凌晨两点,加密邮箱再次亮起,这次是段模糊的视频:在标着 “贝西西专用” 的冷藏库前,工人正卸载一箱箱印有 “即热式牛肋排” 的箱子,箱角的 logo 正是邮件里提到的预制菜供应商 “味知香食品”。
浩罗点燃一支雪茄,烟雾在灯光里绕成圈。他盯着视频里工人麻木的动作,第一次对这个自己曾力荐的品牌,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 这场 “现做” 的骗局,或许比他想象中更庞大。
2.来自后厨的密信
接下来的三天,浩罗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桌上摊着贝西西的财报、供应链地图,还有小林整理的成本数据:2025 年上半年,贝西西食材成本同比下降 23%,菜单价格却平均上调 15%,同期中央厨房产能提升 170%,厨师岗位裁员 30%。数字摆在眼前,可没有实锤,贸然发声只会打草惊蛇。
“老板,贝西西的后厨人员流动率很奇怪。” 小林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离职统计表,红色折线在最近六个月陡得像悬崖,“猎头朋友说,今年辞职的厨师比去年多了三倍,而且都是干了五年以上的老员工,离职原因全写‘个人发展’,太统一了。”
浩罗的指尖在桌面上敲了敲。老厨师最看重手艺,若餐厅真用预制菜,他们的价值便荡然无存 —— 这或许是突破口。可贝西西的员工都签了严格的保密协议,想找到愿意开口的人,难如登天。
就在这时,加密邮箱弹出新邮件,主题只有一个 “约” 字。正文写着:“周五晚八点,老地方咖啡馆,靠窗座。带录音笔,别带人。信我,我有你要的证据。”
“老地方” 是媒体圈的秘密据点,隔音好到连隔壁桌的窃窃私语都听不见。周五晚上,浩罗提前半小时到,选了个能看见门口的位置,面前摆着没动过的拿铁。八点整,一个戴棒球帽和口罩的女人推开门,眼睛扫过全场时,带着警惕的光。
浩罗用手指轻敲桌面三下 —— 这是邮件里约定的暗号。女人犹豫了几秒,走过来坐下,声音压得很低:“我叫林薇,以前是贝西西外滩店的副厨,上周刚被开除。”
她摘下口罩,露出一张苍白的脸,右眼下方的淤青还没消。“开除理由是‘违反操作规范’,其实是我跟经理吵了架,问他为什么要把所有招牌菜都换成预制的。” 林薇的手指绞着衣角,指节泛白,“我在贝西西干了五年,从洗盘子的学徒做到副厨,最骄傲的就是能把新鲜食材做成客人称赞的味道。可从去年开始,一切都变了。”
林薇说,最初是汤底换成预制包,管理层说 “标准化出品,避免口味差异”;后来主菜也开始替换,“慢煮和牛” 变成了冷冻预制块,“现熬海鲜汤” 是加热即食的汤包,甚至连 “手工意面” 都是工厂压好的冷冻半成品,只需煮三分钟就能装盘。“我们厨师的活,从做菜变成了微波炉加热、摆好看的盘,还要背‘现做话术’,客人问就说‘刚做好,小心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