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消失的委托人

第二天清晨,门帘被掀开时带进来一阵桂花香,温时衍站在门口,手里捧着本蓝绿色封皮的书,书脊上烫金的 “1998” 字样格外显眼。“池野,听说你收了个老物件?” 他笑着晃了晃书,“我在旧书市场淘到本 1998 年的《古籍修复年鉴》,里面提到过同期的铜器修复手法,说不定能帮你断代。”

他的目光掠过桌上的放大镜、检测灯,最终落在铁柜上,右手食指下意识蜷缩了一下 —— 那是他紧张时的小动作,上次我提到外婆的旧怀表,他也这样过,当时还借口 “手指被纸张划了”,匆匆转移了话题。

“是个 1998 年产的铜制音乐盒。” 我故意顿了顿,拿起桌上的检测报告(其实是空白纸),“委托人说和她姑姑苏曼的失踪有关,可惜刚委托就失联了,连预付款都没要。”

温时衍的笑容僵了一瞬,眼角的细纹都绷紧了,随即又自然地翻开年鉴:“苏曼?没听过这个名字。不过 1998 年的老物件确实少见,能让我看看吗?也好帮你参考修复方案。”

“还在做初步检测,怕手上的汗渍损坏铜面。” 我起身去倒茶,余光瞥见他从口袋里掏手机,一张照片掉在地上。照片边缘卷了角,显然被反复摩挲过,我弯腰去捡,看清背面的字迹时,血液几乎冻住 ——“苏曼 1997. 中秋”,字迹是瘦金体,和音乐盒底部的 “温” 字,出自同一人之手。

照片上的女人扎着高马尾,穿白色连衣裙,耳朵上戴着的铜制耳环,和音乐盒的花纹一模一样,连氧化的绿斑位置都分毫不差。她站在钟楼前,手里举着个铜制音乐盒,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温老师,你认识照片上的人?” 我把照片递过去,声音尽量平稳,手指却攥得发白 —— 照片的边角有磨损,像是被人揣在口袋里带了很多年。

他接过照片的手在抖,指腹反复摩挲着照片上的钟楼,却强装镇定:“哦,这是以前帮一位老先生修复古籍时,他夹在书里的旧照,说是故人,我随手收了,早忘了是谁。” 说完就把照片塞进衬衫口袋,指尖攥得发白,连衬衫的褶皱都没抚平。

我借口 “取血迹检测试剂”,躲进里间给派出所的朋友陈默打电话。陈默是负责老城区档案的民警,去年帮我查过外婆的失踪记录,却只找到 “走失” 两个字。“帮我查 1998 年有没有叫苏曼的失踪报案,” 我压低声音,“还有,查一个叫林晚秋的女人,1999 年失踪的。”

半小时后,陈默发来消息,附带两张档案照片:“1998 年没有苏曼的报案记录,系统里查不到;但 1999 年有个叫林晚秋的女孩失踪,当时 18 岁,档案照片你看看 —— 对了,她的失踪案和 1998 年的一起文物失窃案有关,当年她父亲是文物局的,失窃案后没多久,她就不见了。”

点开照片的瞬间,我倒吸一口凉气 —— 照片上的女孩,和委托我时视频里的 “苏晓”,长得一模一样。视频里 “苏晓” 的左手无名指有个茧,是长期握刻刀留下的,档案照片里的林晚秋,同样位置也有个茧,连形状都一样。

温时衍还在外面翻着年鉴,书页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工作室里格外刺耳。我攥着手机,突然想起温时衍借走的《旧物修复图谱》—— 书里夹着外婆的旧怀表照片,照片背面写着 “1998. 中秋,钟楼”,和苏曼照片上的日期、地点,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