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臣的生活节奏没有丝毫改变。
他依旧每天去“隅角”咖啡馆,依旧坐在老位置。
但他放在手边的那台看似老旧的笔记本电脑,
屏幕角落偶尔会极快地闪过几行普通人根本无法捕捉的代码流。
他的公寓里,一台经过深度改装的普通路由器,
正以极高的效率处理着加密的网络流量,默默地监控着他在星耀事件余波周围设置的某些数字“绊网”。
当卡尔团队的网络探测触碰到第一个陷阱时,陆臣就察觉了。
他甚至不需要抬头,就能在脑中勾勒出对方大致的调查方向和技术水平。
“效率还行,但思维模式固化。”
这是陆臣的评价,平淡得像是在评价一杯咖啡的浓度。
他没有选择硬碰硬的防御,那太低效,且容易暴露自身。
他选择的是引导和扭曲。
他像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木偶师,开始悄然牵引着看不见的线。
他在卡尔团队可能调查的路径上,精心布置了更多、更诱人的“线索”。
一份伪造的内部邮件片段,
“意外”地出现在某个已被废弃的星耀前高管社交账号的草稿箱里,暗示着内部权力斗争。
几通经过变声处理的“神秘电话”记录,
“恰好”被康源原料的某个副总的行车记录仪录下片段,内容模糊却足以引人联想至另一个竞争对手“宏图食品”。
他甚至稍微修改了某份已公开的行业报告的底层数据时间戳,
使其与星耀事件的时间点产生一种误导性的关联。
这些线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每一个都经得起初步推敲,足以将调查者的注意力引向歧途。
卡尔团队如获至宝,沿着这些“意外发现”深入追查,
结果自然是陷入更复杂的迷宫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得到的却是一堆互相矛盾、无法闭环的信息。
团队内部的争吵更加激烈,
报告上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真相却越来越远。
卡尔·里德看着手下提交的越来越混乱的报告,第一次皱起了眉头。
他感觉到不对劲。
这种处处受阻、却又处处留有线索的感觉,
不像是在调查,更像是在被人牵着鼻子走。
对方似乎完全预判了他的每一步动作。
这种认知让他感到一丝罕见的……被冒犯。
以及更强烈的兴趣。
(三)
陆臣确实开始觉得这件事“有点意思”了。
寰宇科技的反应速度和组织度,比他预想的要高一点,但也仅此而已。
他们的行为模式依旧在可预测的范围内。
他决定将这次意外接触,变成一次主动的“压力测试”。
他想看看这条名为“寰宇科技”的巨鳄,
皮到底有多厚,咬合力有多强,以及,它的神经末梢到底有多敏感。
他不再满足于被动防御和误导,开始极其谨慎地伸出触角,进行试探。
他通过数个海外代理,伪装成不同身份的人,
向几家以严谨著称的科技自媒体和行业分析机构,
匿名发送了一些经过精心裁剪的、关于数据伦理和垄断风险的“研究素材”,
其中某些案例巧妙地暗合了寰宇科技某些公开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
他计算着信息传播的链条和衰减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