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更新时间:2025-09-17 01:48:45

某天下午,赵春英拿着一张小红条来找我——那是一种特殊的账单条子,她强装着关切的样子,“顾苒,家里这账你也知道,雷要结婚,少不了一大笔礼金。你孝顺一点,把你那几张旧粮票交出来,咱家把钱凑上,给雷办一场好日子。”

她的声音里有强硬,也有讨价还价。她以为我还是那个会被眼泪和威胁打垮的女人。她不懂这一次的我已经学会了算盘:先把家里的经济独立了,才能在婆媳之间立住脚跟。我看着她那张工作累得发皱的脸,心里却没丝毫动摇。

“妈,你要账,先把账单拿出来。”我说得干净利落,“谁欠谁的账,咱们写账本。你要拿我的东西,你得按市场价补偿,不然别想再用‘家风’这种软话把我哄过去。”

她的脸色变了,像被冷水一盆泼下。她想用母亲的权柄杀死我,却忘了现代的村庄里,权柄是用钱买的。不动声色地,我把事情摆到台面上,让村里的人看得明白:若她想动我的东西,先签字表明用途,再让村里的人监督。那样的局面会让她在乡亲们面前丢脸,而她最害怕乡亲们的指指点点。

她愤怒地离开,像要把院子里的一切都掀翻。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睛里有不甘,也有恐惧:“顾苒,你别以为你做两三天馒头就了不起,结婚的事是咱家的面子事,可别给我搅黄了。”

她走了之后,我能听到她在田埂上打算盘的脚步声。她要的是保证金,是婚礼时摆桌的铜钱,是她脸上的笑。她在算着把别人当作资源的生活方式,没想过有一天会被资源本身反噬。

果然,不到一周,村里的人开始议论:赵家老婆子怎么突然不声不响地想凑钱?有人把我家的馒头和赵家的婚事联系在一起,猜测说是有人把我家的粮票和馒头换成了礼金。谣言就像冬天里的白霜,覆盖在每个院门上,慢慢结成厚冰。

就在这时候,赵雷做了一件让村里人更有看头的事:他向我提出正式的“合伙请求”。他说要出钱出力,把馒头生意规模化。表面上是兄弟情深,背后是想把所有利润和控制权收归自己。我假装考虑,但心里早策划好了几步棋:先答应,让他和母亲放松戒备,再在关键时刻把把柄露出来,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

第五章 举报与审视

举报信像一阵风,迅速在柳河镇里刮开。村支书王书记把信拿来给我看时,我正在炉边摊开新做的发面。“有人写信说我用的面粉不是本村粮食,涉嫌倒卖粮票换取利润。”王书记看着信,眼神里有迟疑,但话还是客气:“顾苒,这事儿我们得好好查查,不然村里人心里有数。”

举报信的来源不明,但字迹斜斜的,字里行间带着蓄意的怨毒。它让我意识到一件事:任何新事物在乡下都是双刃剑。你做馒头赚了钱,邻居会喜欢,有人看你眼红,就会把你推到风口浪尖。举报信背后可能是婆婆、可能是赵雷,也可能是那些始终习惯用别人的短处来提升自己名望的人。

我把事情放得更公开。先是向乡镇食品监督所说明情况,把我所用的全是自己从空间里变出来的面粉,这个说法在法律上听起来扯淡,但现实在变:我把几包面粉的生产批号和我换面粉用的粮票记录摆出来,给书记和产妇联队的几个知情人看。几个人围着案卷翻了个遍,王书记吃了一惊:“你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