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新时间:2025-09-17 01:48:44

她把那包“粮票”藏得快,比她把人情藏得快。那手法我见过一百回:先把东西拿出来,看能换多少,再回去装作没事。她看到我看见了,咬了咬唇,整个人像叶子被人踩了半截。

“妈,你什么时候学会数票了?这东西医院收呢,怎么会在我这儿?”我问得轻描淡写,但每个字都像是在砸她的压力锅。她的脸色在黑暗里翻滚,想了想,往我那儿挤出一种“为儿着想”的样子:“孩子,这票是我找着的,咱家现在困难,雷要结婚,做娘的得出力。”

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像一锅炖的熟汤,热腾腾的、稠稠的,让人不好挑刺。只是汤里混着腥味,让人觉着不对。我知道她的算盘:用我的东西给小叔子解决婚事。上辈子她就是这么做的,拿走了我的嫁妆,换来了儿子的酒钱和酒局上的笑声。她把女人当作流动的货币,这辈子我不会再让她顺手牵羊。

我费了点力气,笑得更轻:“你别把小雷的脸放在我的账单上,也别把孩子的未来当作你儿子上泡沫的垫脚石。既然你要做账,那就做真账。你拿了就要写明条子,公堂上见真章。”

她脸上抽动,眼里闪过被揭穿的惊惧。她嘴里嘟囔着些不成文的话,像是要推辞,又像是要威胁。我知道,她现在最怕的是把自己的名声在乡里摊开。她付不起代价来铺她的贪婪。

那晚之后,我走的策略更加隐秘:先做出样子,再收回实利。白天我用空间变出几包白面粉,学会了做馒头的手艺。那白面是在别家面粉厂里白得发亮,做出的馒头松软得像云朵。我把馒头的香味放在炉管外,让走街串巷的媳妇们闻到,引诱她们的脚步。

第一批馒头我没有立刻卖给村里人,而是先顺着余存的粮票换了几包真面粉,做出“样品”。我把样品放在窗台让人看,顺便说着:“这是给孩子做的,都是新面,谁要一笼,我明早再做。”女人的八卦性比任何东西都管用,第二天摆在窗口的那笼馒头便被邻居王婶看见了。王婶一看,眼睛放光,第二天一早就拎着篮子来买。

“顾苒,这馒头是你做的?哎呀,香得跟新出锅的似的,给我来两笼!”王婶的手一边数钱,一边夸我孩子好,我笑着说是给女儿练手。王婶一听女儿两个字,更是夸赞:“现在女娃也得吃好,能顶半个男人。”

钱慢慢进了家,像小溪一样,乍一看不起眼却汇成了小河。赵春英看着账本里慢慢出现的数字,眼里有吃惊,也有新的算计。她以为这些钱是别人给的赏赐,是上天对她的偏心,谁知这钱来自我用空间和手艺换来的真馒头。她一向看不起女人的手艺,到头来却被馒头打了脸。

然而,村里热闹起来的同时,危险也在靠近。有人开始怀疑:顾苒这家哪来的面粉?为什么一夜之间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馒头?小道消息像风一样在柳河镇传开,有人说是有人把粮票偷偷换了钱,有人说是城里的亲戚塞了礼物。赵春英的耳朵里装的全是关于“哪里来的钱”的问询,她开始表现得急躁:频繁外出、夜里接电话、跟村里人去市场,动作比以前快了好几倍。

那天晚上,我在灶前揉面,掌心的力道像是在揉一场仇恨。面团变得光滑,像一个能吞人的笑脸。我创造的不是馒头,而是把未来的钱做成可以看见和摸到的实物。每个馒头都是一张未签名的支票,签在市集和邻里的口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