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令人担忧:
田埂土壤中蚯蚓和步甲(一种捕食性益虫)的数量显著减少。
邻近的传统稻田里,开始出现玉米螟的成虫(可能从瑞丰田块迁飞而来,因该田块抗虫,使其被迫寻找新寄主)。
更令人警觉的是,他在一条流经瑞丰示范田的小溪下游,用浮游生物网捞取的水样中,发现了非靶标水生昆虫(如蜉蝣幼虫)的死亡个体。虽然无法立即证明与特定农药有关,但迹象极不寻常。
他还注意到,瑞丰的技术员经常在傍晚时分,背着喷雾器在示范田里进行“叶面肥”喷施,但操作鬼祟,避开旁人。蒲衡凭借职业敏感,怀疑那可能不仅仅是叶面肥。
一天傍晚,他悄悄潜伏在示范田的下风处,用长焦镜头捕捉技术员的作业过程,并用随身携带的微型空气采样泵采集了作业区下风方向的空气样本。
当晚,他在借宿的阁楼上,用带来的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对空气样本和水样进行紧急筛查。
结果让他脊背发凉。
空气样本中检测到极其微量的、但特征谱图与某种高风险新烟碱类杀虫剂高度吻合的残留!这种杀虫剂对传粉昆虫和水生生物毒性极强,且持效期长。瑞丰公司很可能在偷偷使用并未明确告知农户的高毒药剂,以保障其“抗虫”作物的示范效果!
几乎同时,他的手机震动,收到一条阿普扎西的孙子、少年阿木发来的短信,字里行间透着惊慌:
“蒲大哥,不好了!河滩那片最好的野栀子花丛,好多蜜蜂死了!扎西阿普让你快来看看!”
蒲衡猛地站起身。
证据链正在闭合。
美丽的萤谷,其赖以生存的生态根基,正在被悄无声息地毒蚀。
夜色深沉,虫鸣依旧喧嚣,却仿佛奏响了一曲生态悲剧的序章。
(第二章 完)
第三章 蜂殇
阿木的短信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萤谷闷热夜晚的宁静。蒲衡的心猛地一沉,立刻抓起便携检测设备和相机,冲出借宿的木楼,朝着河滩方向疾步而去。
夜色浓重,湿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压得人喘不过气。手电光柱在黑暗中劈开一条小路,蝉鸣和蛙声似乎也感知到了某种不安,变得有些焦躁。远处,隐约传来人声喧哗,夹杂着惊惶与愤怒。
河滩那片野栀子花丛是萤谷的宝贝。每年大暑前后,栀子花开得漫山遍野,香气馥郁,不仅是美景,更是本地中蜂和意蜂最重要的蜜源之一。萤谷出产的百花蜜,色泽清亮,口感醇厚,带着特有的栀子花香,是村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维系本地传粉昆虫种群的关键资源。
赶到现场时,蒲衡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皎洁的月光和手电光下,原本洁白芬芳的栀子花丛下,密密麻麻地铺了一层死去的蜜蜂!一些还在垂死挣扎的蜜蜂在地上痛苦地翻滚、抽搐,翅膀无力地颤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却混合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属于死亡的气息。几个闻讯赶来的村民,包括阿普扎西和阿木,正围在花丛边,脸色惨白,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恐和愤怒。
“怎么回事?!这是造了什么孽啊!”一个老蜂农跪在地上,颤抖着手捧起一把死蜂,声音带着哭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