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位老师,也是来参加我们瑞丰科技下乡活动的?”那男子看到了蒲衡这个生面孔,尤其是他身上专业的装备,主动走过来,递上一张名片,“我是瑞丰农业在本片区的技术推广经理,贾思成。老师怎么称呼?”

“蒲衡。做生态研究的。”蒲衡接过名片,简单回答,目光扫过对方自信满满的脸。

“生态研究?太好了!”贾思成笑容更盛,仿佛找到了知音,“我们瑞丰的理念就是‘科技赋能,绿色农业’!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增产增收,一举多得!蒲老师一看就是专家,肯定能理解我们项目的重大意义!”

他话语热情,却巧妙地将“转基因技术”包装成了“绿色农业”的代表,试图将蒲衡拉入自己的话语体系。

蒲衡不置可否,只是问:“贾经理,贵公司的抗虫蛋白,对非靶标昆虫,比如传粉蜜蜂、捕食性天敌瓢虫、草蛉这些,环境影响评估做过吗?在萤谷这样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推广,是否做过严格的生态风险预案?”

贾思成的笑容瞬间僵硬了一下,但立刻恢复自然,推了推眼镜:“蒲老师真是严谨!放心,我们的产品都经过国家最严格的安全评估,绝对环保!至于具体细节,涉及到一些商业机密,我不太方便透露。但大方向绝对是利国利民的!”

这时,一位穿着朴素靛蓝染布衣衫、头发花白、身形干瘦却眼神清亮的老者走了过来,对贾思成道:“贾经理,天色不早了,大伙儿还得回去做饭。你们的东西好,但我们萤谷种稻子,有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得慢慢合计,不能一下子都改了。”

老者语气平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围观的村民安静了些。

贾思成眼底闪过一丝不快,但脸上依旧堆笑:“阿普(傈僳语:爷爷)说得是!应该合计!我们明天还在,大家随时来咨询!”他转向村民,“先到先得啊!前十户签约的,送电动喷雾器一台!”

人群又一阵骚动。

老者不再多说,目光转向蒲衡,带着审视:“这位是?”

“阿普您好,我叫蒲衡,是省农科院的访问学者,来做一些关于传统生态农业的调研。”蒲衡恭敬地递上介绍信和一个老教授写的引荐函——那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缘由。

老者接过,眯着眼看了看,神色缓和了些:“哦,是老朋友介绍来的。叫我阿普扎西就行。跟我来吧。”

蒲衡跟着阿普扎西离开喧闹的村口,走向村子深处。贾思成看着他们的背影,眼神晦暗不明。

“瑞丰的人,来了快半个月了。”阿普扎西边走边说,声音低沉,“东西听起来是好东西,省事,赚钱。但我这心里,不踏实。”他指了指路边稻田埂上一丛长势旺盛的香根草,“这东西,老祖宗传下来的,专‘骗’螟虫来产卵,离稻田远,好收拾。田里放了瓢虫,点了诱蛾灯,青蛙、蜘蛛也多。这么多年,虫害有,但不成灾。不打药,米香,虫子(指益虫)也多,地是活的。”

他停下脚步,看着蒲衡:“他们那玉米,自己就能杀虫子?杀的到底是坏虫,还是所有的虫?地里的活气,会不会被它杀没了?”

问题朴素,却直指生态农业的核心伦理——对待生命的态度,是调控,还是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