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萤惑

七月的滇西南,像一块被天地合力拧紧的湿毛巾。空气稠得化不开,沉甸甸地压在每一片叶尖、每一寸土地上,吸饱了水分,酝酿着令人窒息的闷热。大暑已至,万物荣华到了极盛处,却也到了忍耐的极限。蝉鸣撕心裂肺,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声网,笼罩着起伏的山峦和深陷的谷地。

蒲衡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下行,车窗外是铺天盖地的绿。梯田如碧玉台阶,层层叠叠,从山腰直泻谷底,在午后的酷晒下蒸腾着肉眼可见的氤氲水汽。这里就是“萤谷”,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标记,却在特定圈子里声名远播的村落。名声并非来自风景,而是源于一个近乎传奇的事实——这里的稻田,几乎不打农药。

对于一个研究农业生态学的人而言,这地方如同圣地,也如谜题。

车停在山谷入口的小型集散点,剩下的路需要步行。蒲衡背起沉重的行囊,里面除了常规的野外考察装备,还有便携式昆虫采集器、显微镜、土壤和水分采样工具,以及几本翻旧了的关于传统生物防治和农业伦理的专著。

越往谷底走,湿气越重,温度却不降反升,像个天然的桑拿房。道路两旁草木疯长,虫声鸟鸣异常密集,显示出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蒲衡敏锐地注意到,这里的稻田边界,不像外界那样是光秃秃的田埂,而是保留了或种植着各种开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缓冲带。一些豆科植物被刻意种在田边,他甚至看到了专门搭建的、供鸟类和蝙蝠栖息的简易巢箱。

“香根草诱集带…保育天敌的栖息地…有点意思。”他低声自语,职业病让他下意识地开始分析这精妙的生态设计。

抵达萤谷村时,已是傍晚。村子不大,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坳平缓处,被茂密的绿意环绕。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炊烟和某种植物清苦的混合气息。出乎意料,村口颇为热闹。

一辆贴着“瑞丰农业科技服务”logo的白色厢式货车停在那里,旁边支着遮阳棚,几个穿着统一蓝色工装、戴着草帽的年轻人正热情地向围观的村民发放宣传册和小袋的种子样品。一个穿着熨帖的卡其色户外衬衣、戴着金丝眼镜、三十五六岁的男子,正拿着扩音器,站在一个简易讲台前侃侃而谈。

“……乡亲们!传统种地,靠天吃饭,提心吊胆!虫来了,病来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要么辛辛苦苦抓虫,要么打药污染环境还效果不好!现在我们瑞丰带来了最新的农业科技解决方案——‘丰裕7号’抗虫玉米!”

男子声音洪亮,充满感染力:“这个品种,我们给它转入了抗虫基因,自己就能产生杀虫蛋白,专治玉米螟、蚜虫这些坏东西!省心省力,几乎不用打药!产量还能提高三成以上!我们公司还提供配套的植保服务和保底收购!大家种出来,不愁卖,价格还高!”

他拿起一穗金黄的展示用玉米:“看看!颗粒多饱满!虫眼都找不到!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村民们,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听得眼睛发亮,围着那穗玉米啧啧称奇。不用打药,产量高,还有人包收,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蒲衡的眉头却微微蹙起。转基因抗虫作物?在这种生态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区域推广?他几乎立刻想到了花粉漂移对周边传统作物的基因污染风险、对非靶标益虫的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次要害虫再猖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