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自由提问环节,一位《文学评论》的记者拿到了话筒。
“江老师您好。拜读了您的新作《永恒之镜》,有一个疑问。您书中关于‘镜像伦理’和‘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探讨,核心论点与已故哲学家陈叙先生晚年未公开的手札中的思想高度重合,甚至有些表述都惊人一致。请问这是某种致敬?还是您与陈叙先生的思想有过深入的交流?”
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
江临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一瞬。陈叙?沈知意书房里那个堆满了晦涩哲学著作的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就摆着陈叙的全集。他只听她模糊地提过一点灵感来源。
他迅速调整表情:“陈叙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我的创作确实受到过很多先贤的启发,包括陈先生。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
台下记者却并不满意,紧接着追问:“那么,书中第七章那段关于‘虚无所指’的论述,与陈叙手札第三卷第四章的论点几乎完全一致,这也是巧合的共鸣吗?”
江临的后背微微渗出汗意。他忽然意识到,沈知意做的,远不止是“化用”。
台下开始出现细微的骚动和议论声。
另一个记者抢过话头:“江老师,还有读者反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似乎和您前几部作品有些微妙的差异,尤其是情感处理部分,略显……生硬?这是您新的尝试吗?”
生硬?江临的心猛地一沉。最后部分的润色和情感渲染,原本一直是沈知意负责。这次是因为她突然离开?
问题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有传言说您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幕后助手,请问这位助手的离开是否影响了本书的最终质量?”
“江老师,您如何回应网上关于‘代笔’的质疑?”
一个个问题像冰冷的针,密集地刺过来。江临脸上的笑容再也维持不住。台下出版商的脸已经黑了一半。
发布会在一片混乱和尴尬中仓促结束。
江临几乎是逃回了别墅。
接下来的几天,情况急转直下。
差评如潮水般涌来,最初被盛赞的“哲思深度”被抨击为“生搬硬套”“不知所云”。出版商打来电话,声音是压抑不住的怒火:“江临!这到底怎么回事!退货率飙升!口碑彻底崩了!你交来的终稿和当初的样章水平差了多少你自己心里没数吗?!没有沈知意给你把关,你写出来的就是这种垃圾?!”
“垃圾”两个字像重锤,狠狠砸在江临耳膜上。
他猛地摔了电话,胸口剧烈起伏。
不会的!怎么可能!他江临的成功,靠的是他自己的才华!沈知意不过是个整理资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