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邵远住在村主任安排的一间闲置木楞房里,窗户正对着那小楼的侧后方。他没有开灯,坐在窗边的阴影里,目光穿透夜色,落在那片灯火通明处。空气中,除了草木泥土的湿气,似乎还隐约飘来一丝消毒酒精和塑料封装袋的味道——那是移动实验室特有的气息。

他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微光,显示着AgriGiant公司公开的财报、研发管线新闻,以及国际农业知识产权数据库的检索界面。戴文渊的名字出现在多项作物基因专利的发明人列表中,其研究方向高度集中于“从传统种质资源中挖掘高价值功能基因并进行商业化开发”。

动机明确,实力雄厚,行动迅速。典型的AgriGiant风格。

白天那场“合作意向会”的场景在他脑中回放。戴文渊温和笑容下的急切,年轻员工脱口而出的“基因序列高度特异”,还有那些远超常规合作项目配置的专业装备……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事实:AgriGiant的目标绝非简单的“合作育种”,而是抢先获取稀有遗传材料,进行基因测序与功能专利注册,为后续的商业化独家开发铺平道路。所谓的“惠益分享”,很可能只是一纸空文,或者一点微不足道的经济补偿,与未来垄断市场带来的暴利相比,九牛一毛。

必须找到确凿证据,在他们将样本转移出境前阻止他们。

第二天清晨,邵远早早起身,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开始了更深入的调查。他需要了解AgriGiant团队具体在做什么,以及村民们的真实态度。

他首先找到了村里的“稻司”波努老人。老人正在自家屋后一小块精心打理的神田里忙碌,田里种植的正是那珍贵的“神稻”——一种植株高大、穗粒深紫近黑、米香特殊的传统稻种。看到邵远,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微弱的、像是看到同道中人的光。

邵远没有直接问AgriGiant的事,而是蹲在田埂上,请教老人关于神稻的种植习性、抗病情况、以及村里其他老品种的特点。波努老人话不多,但提到种子,眼神就亮了,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傈僳语,慢慢讲述着。哪个品种耐阴,哪个品种抗倒伏,哪个品种的豆子炖汤最香……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活生生的知识,是经过千百年自然与人工选择淬炼出的精华。

“外面的人……来采。”老人忽然停下话头,眼神黯淡下去,指了指田埂边几处被小心取走分蘖株后留下的新鲜小坑,“说拿去……量一量(测一测)。答应了……给钱,给化肥。”

老人的语气里没有喜悦,只有深深的忧虑和一种被剥离了什么的空洞感。对他而言,这些种子不仅仅是作物,是祖先的馈赠,是与之共生的文化符号。如今它们像标本一样被取走“量一量”,让他本能地感到不安。

离开波努老人,邵远在村里走访。他发现村民的态度明显分化。一些年轻人和对现状不满的农户,对AgriGiant的到来十分热情,围着公司人员问东问西,对“高价收购”、“建厂招工”的承诺充满憧憬。而一些老人和比较谨慎的农户,则面露忧色,聚在一起低声议论,担心“规矩坏了”、“种子被拿走了就不是自己的了”。

村主任和向东显然被戴文渊画的大饼和眼前的利益(据说公司已支付了一笔可观的“合作定金”)牢牢吸引,忙于配合公司工作,对邵远的态度也变得有些微妙和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