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对“国际大公司”光环的敬畏与对“脱贫致富”的热切渴望。

邵远心里微微一沉。AgriGiant。果然是他们。全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巨头之一,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激进的商业模式著称,在“生物勘探”领域风评复杂。

“他们的团队现在在哪里?”邵远问。

“在村委会呢!正跟我们签合作意向书!”和主任兴奋地指着村委会的方向,“戴教授——他们的首席科学家,华人,可有学问了!人也好!答应给我们建种子加工厂,包收包销,价格比市场高三成!”

邵远点点头,不动声色:“带我去看看。”

村委会里,气氛热烈。长条会议桌上铺着红布,摆着水果茶点。一方是几位穿着民族服饰、面露困惑却又带着期盼的村中长者;另一方是几个穿着AgriGiant公司POLO衫、气质干练的年轻人。主位上,一位约莫四十岁上下、戴着金丝眼镜、发型一丝不苟、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正用流利的汉语夹杂着几句生硬的傈僳语,向村民们讲解着一份精美的项目计划书。

他就是戴教授,戴文渊。邵远知道他。AgriGiant中国公司生物资源部的负责人,国际知名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学术背景光鲜,同时也是公司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利益的急先锋。

“乡亲们,”戴教授声音温和,极具亲和力,“我们的合作,是双赢!你们守护的这些宝贵品种,品质非常好,但产量低,卖不出价钱。我们有最先进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快速提纯复壮,提高产量,保持风味!到时候,禾仓红米、紫糯、黑芸豆,都能成为高端农产品,打出品牌,走向世界!”

他侃侃而谈,PPT上展示着诱人的市场前景数据和光鲜的包装设计。村民们听得似懂非懂,但“提高产量”、“卖出高价”几个词,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邵远的到来,打断了会议。和主任连忙介绍:“戴教授,这位是省里来的农业专家,邵远先生,也是来指导我们工作的。”

戴文渊抬起头,看到邵远,镜片后的目光瞬间闪过一丝极其细微的惊讶和审视,但立刻被热情的笑容取代:“邵远先生?久仰大名!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我记得您以前是在国际水稻所工作?”

“以前是。”邵远淡淡点头,与他握手。两人是同一领域的顶尖人物,虽未深交,但彼此知道。邵远知道戴文渊学术精湛却热衷商业;戴文渊也知道邵远是因理念不合而从国际机构辞职的“理想主义者”。

“太好了!有邵专家把脉,我们的合作就更稳妥了!”戴文渊笑得无懈可击,话却说得滴水不漏,“我们AgriGiant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农业,非常尊重地方社区和遗传资源保护。这次合作,我们绝对遵循《名古屋议定书》的事先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原则……”

邵远没有接话,目光落在桌上那份厚厚的“合作意向书”上。条款密密麻麻,专业术语层出不穷,在“合作育种”、“基因测序”、“知识产权共享”等光鲜词汇下,隐藏着权利与义务的极大不对等。村民们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

“戴教授的项目听起来很好。”邵远开口,语气平静,“不过,传统品种的开发涉及复杂的生态适应性和文化敏感性,是否可以先做一个详细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和社区共识调查,再签署具体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