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小心翼翼地为张阿婆围上理发围布,手指轻抚过银剪刀的把手,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当年的温度。剪刀开合间,雪白的发丝轻轻飘落,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重叠。“阿婆,您看这样可以吗?” 我轻声问道。张阿婆对着镜子仔细端详,眼中满是惊喜:“和当年一样好!” 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幸福,“仿佛又见到了当年那个背着工具箱,总说‘包您满意’的年轻人。”

从那天起,每个周末我都会驱车前往望云村。渐渐地,父亲的笔记本上有了新的内容。我开始记录下每一次服务的经历,而备注栏里,也多了许多温暖的留言。

“赵婶教我编竹篮”—— 那是个雨后初晴的下午,赵婶手把手教我用柔韧的竹条编织竹篮。她一边熟练地穿梭着竹条,一边笑着说:“编竹篮就像做人,要耐心,要扎实。” 在她的指导下,我终于完成了第一个歪歪扭扭的竹篮,虽然不够美观,但那份成就感却是前所未有的。

“陈老师送了我一本诗集”—— 陈老师是村里退休的语文教师,书房里堆满了泛黄的书籍。那天帮他修好台灯后,他执意要送我一本珍藏多年的诗集。扉页上,他用苍劲的毛笔字写下:“愿你在文字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此后的每个夜晚,我都会翻开这本诗集,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学的魅力。

“孩子们采了野菊放在我的窗台”—— 每次进村,总会有一群活泼的孩子围过来,叽叽喳喳地讲述着村里的新鲜事。那天离开时,我发现窗台上放着一束野菊花,旁边还有一张歪歪扭扭的纸条:“谢谢哥哥!” 看着那束散发着清香的野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在与村民们的相处中,我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坚持。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温暖与善意。我开始主动学习更多技能,不仅是维修和理发,还包括简单的家电保养、园艺修剪。每次翻开父亲的笔记本,指尖残留的墨香总会让我想起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不仅是传承的味道,更是连接两个世界的印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望云村在我的生命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开始参与村里的建设,帮助修复年久失修的校舍,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父亲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了新的篇章,而那把银剪刀,依然在阳光下闪着冷冽而温暖的光,见证着两代人的承诺与坚守。

现在,每当有人问起我周末的去向,我都会笑着说:“去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因为在望云村,我不仅找到了父亲的足迹,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些平凡的日子,那些温暖的瞬间,都在诉说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传承,不在于物质的延续,而在于精神的传递;真正的幸福,在于给予与被需要。

那把银剪刀,依然静静地挂在我的工作间墙上,它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是一个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连接着两代人跨越时空的情感。而那本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笔记本,将继续书写下去,记录着更多温暖的故事,传承着永不褪色的人间真情。

山路上的石板被无数双脚打磨得愈发光滑,晨雾依然会在清晨浸润路面,公鸡的打鸣声依旧会穿透雾霭。不同的是,现在的我不再是追寻父亲足迹的人,而是与望云村共同书写新故事的参与者。那把银剪刀,将继续在青山绿水间穿梭,裁剪时光,编织温情,让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在一次次的奔赴中,变得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