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臣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皇帝却笑了,伸手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朕的班婕妤,果然聪慧。"
那天之后,他便封她为婕妤,赏赐了无数珍宝,其中有一支象牙笔,笔杆上刻着 "贤内助" 三个字,是他亲手刻的。连太后都在长信宫召见她,握着她的手对众人道:"古有樊姬,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今有班婕妤,能为陛下分忧,真是我大汉的福气。"
夜深批阅奏章时,班恬会安静地在一旁磨墨。墨是上好的松烟墨,她磨得很细,墨汁浓稠,没有一丝杂质。有时皇帝累了,就会拉她坐在膝上,一起看竹简上的奏疏。
有次她念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忍不住皱眉:"陛下,如今民间颇有怨言,皆是因为赋税过重,又逢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却还要交粮。臣妾以为,当减轻赋税,开仓放粮,安抚百姓。"
皇帝叹了口气,将头靠在她肩上,声音里满是疲惫:"朕何尝不知?可匈奴屡屡犯边,需大量军饷,若减轻赋税、开仓放粮,军费从何而来?朝中大臣们也意见不一,有的说要战,有的说要和,朕实在难办。"
"臣妾有一策。" 班恬轻声说,手指轻轻抚摸着他的发冠,"可削减宫中用度,罢黜无用的宫官,将省下的钱财充作军饷。臣妾宫里的用度,也可减半 —— 臣妾用不了那么多。既不加重百姓负担,又能解决军费问题,陛下觉得如何?"
皇帝抬头看着她,眼底满是欣赏,还有一丝心疼:"恬儿,你总是为朕着想。" 他低头吻她的额头,唇瓣带着墨香,温暖而轻柔。
那时班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他们会像竹简上写的那样,"白首不相离",会一起看着大汉越来越好。
最难忘的是那次乘辇巡游。
黄金辇车停在椒房殿前,车身雕着龙凤呈祥的纹样,金光闪闪。内侍躬身请她同乘,声音恭敬:"婕妤娘娘,陛下请您上车。" 按照规矩,后宫嫔妃不得与皇帝同乘辇车,班恬却退后三步,郑重行礼:"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共商国事;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伴其左右,荒淫误国。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臣妾不敢坏了规矩,更不敢让陛下落得 ' 末主 ' 之名。"
皇帝愣了一下,随即大笑,声音爽朗:"朕的恬儿,果然与众不同。"
他没有强求,而是命人另备一辆青盖车,与她并排而行。那天的阳光格外好,洒在两人身上,班恬坐在车里,看着皇帝的侧脸,心里满是欢喜 —— 她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女子。
第三章 裂痕初现
转折发生在永始二年的夏天。那时班恬已经怀孕三个月,太医每周都来请脉,每次都笑着说:"婕妤娘娘脉象平稳有力,是个健康的男胎,将来定是个有福气的皇子。" 她满心欢喜地等着孩子出生,亲手为孩子缝制小衣裳,用的是最软的丝绸,绣着小小的老虎图案 —— 她想,男孩子要勇敢,像老虎一样。她还想着,等孩子长大了,要教他读《诗经》《尚书》,要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个贤明的君主,他要做个能为大汉分忧的皇子。
可天不遂人愿。那天她在太液池畔散步,手里拿着一把团扇,是皇帝送她的,扇面上画着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