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他们为了拍晨雾中的桥梁而冻得发抖,分享同一个保温杯里的热咖啡;因追逐落日余晖而错过晚餐,最后在路边摊分吃一碗馄饨。陈默教林夏如何预判瞬间的发生,林夏则向陈默展示如何用绘画的思维构图。

分歧自然也有。陈默喜欢抓拍真实瞬间,有时会拍到人们不太优雅的样貌;林夏则认为摄影应该尊重被摄对象,至少征得同意。为此他们争论过好几次,直到某天下午在老街拍摄时,一个孩子突然跑进画面摔倒了。

林夏立刻上前扶起孩子,检查他擦伤的膝盖,而陈默下意识地按下快门。事后林夏有些生气:“你首先应该是个人,然后才是摄影师!”

陈默没有辩解,只是把照片洗出来送给了那个孩子的家庭。照片上,林夏正弯腰扶起孩子,阳光从侧面照亮她散落的发丝和关切的表情,背景虚化的老街仿佛永恒的舞台。

“你是对的,”陈默承认,“但有时的确需要记录真实,哪怕是狼狈的瞬间。这张照片会成为那个家庭珍贵的记忆。”

最让林夏心动的是陈默拍摄时的专注——他微微眯起的眼睛,调节焦距时轻柔的动作,等待完美瞬间时几乎凝固的姿态。她开始明白,他对世界的疏离感并非冷漠,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深切关注。

而陈默最爱林夏的是,她总能注意到他忽略的细节:墙头开花的野草、咖啡馆玻璃上的倒影、雨后积水中的彩虹。她让他重新发现世界的细腻之处。

一个月光特别清的夜晚,他们在天台尝试拍摄星轨。设备架好后,等待变得漫长。陈默突然说:“知道我为什么开始摄影吗?”

林夏摇头。 “我父亲去世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忘记他的样子。只能通过照片回忆。那时我意识到,有些消失的东西,只有图像能留住。”陈默轻声说,“所以我开始拼命记录一切可能消失的存在。”

林夏握住他的手:“但你现在拍的很多都是即将消失的东西——老巷、传统手艺、旧市场...”

“因为我知道失去是什么感觉。”陈默转头看她,“直到我遇见了你。你让我想记录正在存在的东西,甚至是未来的可能性。”

他拿出相机:“别动,就这个表情。” 林夏笑了:“又拍?” “这张是私藏,”陈默按下快门,“题目叫‘我的未来’。”

冲洗出来的照片上,林夏半侧着脸,眼眸映着城市灯火,嘴角是温柔的笑意。背后模糊的光斑如同无数可能性的星云。

那天之后,陈默的摄影风格悄然变化。依然捕捉瞬间,但多了几分暖意;仍然关注消失的存在,但也开始记录新生的美好。

林夏的公寓墙上渐渐挂满了他们的作品:并排的两张照片,拍摄同一时刻的不同视角——他广阔她细腻,他冷静她温暖,但放在一起却出奇和谐。

“知道我们为什么合拍吗?”某天陈默看着那面墙说。 “因为我们都喜欢摄影?” “不,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向同一个方向——尽管焦点不同。”

年底时,陈默的个展筹备进入最后阶段。策展人建议他全部展出标志性的街头摄影,但陈默坚持要加入一个新系列。

展览开幕那天,林夏才看到全部作品。最后一个展厅里,挂着十二张她各种瞬间的照片——晨起煮咖啡的侧影、翻阅画册时蹙眉的专注、雨中收伞的笑靥...都不是刻意摆拍,而是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