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第一次注意到陈默,是在城市摄影展的《市井人生》系列前。
那组照片抓取了菜市场鱼贩剖鱼时飞溅的水珠、老巷里孩童追逐的残影、深夜路灯下拉长的影子——平凡角落中被忽略的戏剧性瞬间,却带着一种疏离的温柔。
“这张过曝了。”一个低沉的男声在旁边响起。
林夏转头,看见一个穿着深灰色衬衫的男人正指着她最喜欢的那张照片——晨曦中两个老人对弈,光线从树叶间隙漏下,仿佛时光本身在发光。
“过曝是故意的,”林夏不自觉地反驳,“这样才能突出时光流逝的感觉。”
男人略微惊讶地看她一眼,笑了:“我知道。我只是在测试会不会有人真的走过来指出它是技术失误。”
就这样,林夏认识了陈默,那座城市小有名气的街头摄影师。
一周后,林夏在二手市场淘老镜头时又遇见了他。陈默正和摊主争论一枚50mm定焦镜头的价格,林夏不经意插了句话:“这镜头第七片镜组有雾霾状脱胶,不值得那个价。”
陈默拿起镜头对着光仔细察看,果然发现几乎看不见的瑕疵。他付了合理的价钱,然后转身邀请林夏喝咖啡作为感谢。
咖啡店里,陈默得知林夏是美术编辑,业余摄影只是爱好。“你看得比很多自称摄影师的人都仔细,”他说着,从包里拿出相机——一台老式旁轴,“敢不敢玩个游戏?”
“什么游戏?” “一小时,十张照片,在这条街上。然后交换相机评判。”陈默眼中闪着挑战的光。
林夏接过他递来的备用相机,那是一台沉甸甸的胶片机。“你不怕我拿着这么贵的设备跑了?” “摄影师能认出另一个摄影师,”陈默笑道,“你不是那种人。”
一小时后,他们坐在公园长椅上检视成果。林夏拍摄了鸽子起飞时的翅膀、橱窗反射的云朵、孩子手中的气球绳。陈默则捕捉了咖啡杯口的唇印、书店老人推眼镜的瞬间、路灯下缠绕的耳机线。
“你不拍人脸。”陈默注意到。 “你不拍天空。”林夏回应。 两人同时笑了。
第三次相遇是陈默刻意安排的——他在林夏公司楼下等她下班,借口是请教一款修图软件的使用。
“我知道有家暗房还教人手工冲印胶片,”陈默看似随意地说,“周末有兴趣吗?” 林夏看着他努力装作不在乎的表情,点了点头。
暗房里,红色灯光下,图像在显影液中慢慢浮现。陈默站在林夏身后,指导她如何晃动相纸使显影均匀。他的呼吸轻轻拂过她的耳际,林夏发现自己心跳加速,不知是因为魔法般的成像过程,还是他的靠近。
“你知道为什么我喜欢胶片吗?”陈默轻声问,在红光中他的轮廓显得柔和。 “因为质感?等待的惊喜?” “因为不可撤销。就像某些时刻,一旦捕获,就永远定格。”
那天分别时,陈默送给林夏一张照片:是他们在公园长椅上交换相机时,一个路人拍下的瞬间。照片中两人低头看相机屏幕,肩膀轻轻靠在一起,傍晚阳光为他们勾勒出金边。
“我用自己的三张照片换来了这张,”陈默说,“我觉得值得。”
交往后的周末常常这样开始:清晨五点半,陈默轻敲林夏的公寓门,相机包斜挎在肩上。林夏睡眼惺忪地出现,手里已经拿着保温杯和满电的手机——她负责查找光线角度,他负责捕捉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