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中央的墙上写着系列标题:“我选择聚焦的存在”。
陈默走向有些愣住的林夏,手中不是相机,而是一个小盒子。 “这些年我一直在记录世界的真实,”他单膝跪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戒指和一把钥匙,“但现在我想和你一起创造更多真实的美好。搬来和我一起住好吗?不是合租,是共建生活的那种。”
林夏眼眶发热:“这是求婚还是合租邀请?” “都是,”陈默笑了,“顺序你定。”
周围参观的人们开始鼓掌欢呼。林夏拉起陈默,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相机:“别动,就这个表情。” 她按下快门,记录下他惊讶而幸福的瞬间。
“好了,”林夏收起相机,伸出手让陈默为她戴上戒指,“这张照片的标题会是:‘我的决定’。”
他们相视而笑,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同样聚焦的未来。
陈默的才华如同被精心打磨的镜头,逐渐聚焦在更广阔也更喧嚣的世界。那次成功的个展,尤其是“我选择聚焦的存在”系列,为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赞誉、邀约、合作提案如潮水般涌来。他开始频繁出席酒会、接受专访,名字前面被加上了“新锐”、“天才”之类的头衔。
最初,林夏真心为他高兴。她帮他筛选合作对象,在他为商业拍摄与个人风格之间挣扎时给予建议,在他疲惫归来时亮着客厅的灯,手边温着一杯他喜欢的茶。她看到他眼中对纯粹创作的火焰仍在燃烧,只是偶尔被现实的尘埃稍稍遮蔽。
然而,尘埃渐厚。
陈默开始变了。他对成功的定义变得具体而量化——奖项、身价、国际曝光度。他口中的话题从“光影”、“瞬间”变成了“流量”、“变现”、“人脉”。他购置了更昂贵、更尖端的设备,工作室也搬到了更繁华的地段,似乎硬件上的升级能加速他通往“大师”的道路。
压力随之而来。他开始对作品变得极其苛刻,这种苛刻很快蔓延到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林夏身上。
起初是细微的、包裹着“为你好”糖衣的批评。
“夏夏,你今天的穿搭和这场合不太搭,下次我帮你选吧,你知道的,我的审美现在很多人盯着。” “这篇你帮我写的作品阐述,感觉深度还是差了点,可能你还是不够了解现在评论界想要什么。” “你的摄影风格太‘小清新’了,玩玩可以,但登不上大雅之堂,以后这种比赛就别参加了,浪费时间。”
林夏起初试图理解,认为这是他压力下的无心之语。她依旧鼓励他:“默,你已经很棒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记得我们最初只是喜欢记录光影吗?”
但她的鼓励和提醒,在急于证明什么的陈默耳中,变成了质疑和拖后腿。
批评逐渐升级,变得尖锐而具有腐蚀性。
“要不是我带着你,你的名字能出现在这种级别的展览图录上?” “你觉得你那套过时的理念,真的能在这个现实社会生存吗?” “外面有多少人排着队想帮我打理这些琐事,我留着你,是因为感情,你别消耗我的感情。” “离开我,你的摄影算什么?谁还会认识林夏?”
他巧妙地将林夏的价值与他自己捆绑,将她多年的编辑经验和对艺术的理解贬低为一文不名,同时又暗示她的所有“成就”都源于他的施舍。他隔离她,以“应酬需要”为名带她出入各种场合,却又在言谈间让她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唯有依赖他才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