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09-15 04:03:41

后来,人们就用“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以为自己看不见、听不见,别人也同样察觉不到的愚蠢行为。

3 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牧羊人,家里养了几十只肥壮的绵羊。他每天都会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傍晚再清点数量,赶进羊圈里关好。羊圈是用粗木头搭建的,周围扎着结实的篱笆,他一直觉得这样很安全。

一天清晨,牧羊人像往常一样去开羊圈门,刚走到门口就愣住了——篱笆墙上破了个大洞,地上还散落着几缕羊毛。他赶紧清点羊群,发现少了一只最壮实的公羊。

邻居闻声赶来,指着破洞说:“肯定是夜里来了狼,从这个洞钻进羊圈把羊叼走了,你快把洞补好吧!”可牧羊人却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不过是丢了一只羊,补不补洞有什么要紧?剩下的羊还好好的呢。”说完,他就赶着羊上山了,完全没把补洞的事放在心上。

当天夜里,寒风呼啸,那只没吃饱的狼又循着气味来到羊圈旁。看到昨天的破洞还敞开着,狼眼睛一亮,再次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母羊。

第二天一早,牧羊人发现又少了一只羊,看着空荡荡的羊圈和地上的狼爪印,他终于慌了神,后悔当初没听邻居的劝告。

这次他不敢再拖延,立刻找来工具,搬来新的木头,又割了些坚韧的茅草,从清晨忙到正午,不仅把破洞补得严严实实,还把整个羊圈的篱笆都加固了一遍,连一只老鼠都钻不进来。

邻居看到后,笑着说:“现在补还不晚,以后就不用担心狼再来偷羊了。”果然,从那以后,狼再也进不去羊圈了,牧羊人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后来,人们就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出了问题以后及时补救,还不算太晚,提醒大家犯错后要尽快改正,避免更大的损失。

4 揠苗助长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性子急躁又贪心,总盼着田里的庄稼能快点成熟,好早点收获粮食。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田边,蹲在地里盯着禾苗看,嘴里还不停念叨:“你们怎么长得这么慢啊?啥时候才能长高结穗呢?”

眼看邻居家的禾苗都比自家的高出一截,农夫心里更着急了。他围着田地转来转去,一会儿伸手量量禾苗的高度,一会儿又扒开土看看根须,琢磨着能让禾苗“快长”的法子。可想来想去,都没找到靠谱的办法,急得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一天傍晚,农夫又蹲在田埂上发愁,忽然盯着禾苗的茎秆眼前一亮:“要是我把禾苗往上拔一拔,不就能让它们一下子长高了吗?”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他立刻来了精神,撸起袖子就冲进田里。

他小心翼翼地捏住一株禾苗的底部,慢慢往上提,直到禾苗比原来高出一大截,才满意地松开手。接着又去拔第二株、第三株……田里的禾苗有几百株,他拔得满头大汗,手臂又酸又麻,可一想到明天禾苗就能“长高”,心里就充满了干劲。直到月亮升得老高,他才把田里的禾苗全都拔了一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一进门,他就兴奋地对妻子喊:“今天可累死我了!不过总算没白费力气,我把田里的禾苗都拔高了,明天咱们的庄稼就是田里最高的了!”妻子听了又惊又疑,第二天一早便赶紧跑到田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