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守株待兔
相传在春秋时期,宋国(今商丘一带)有位农夫,每日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日落西山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每天勤勤恳恳,日子过得辛苦却也算安稳。
这天,农夫像往常一样在田里劳作。到了正午时分,农夫正弯腰除草,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哒哒”声。他抬头一看,一只浑身雪白的兔子正慌慌张张地从树林里窜出,似乎被什么追赶着。没等农夫反应过来,兔子一头撞在田边的老树根上,“咚”的一声倒在地上,抽搐了几下,便没了气息。
农夫又惊又喜,几步跑过去捡起兔子。这兔子肥硕健壮,足够全家吃好几顿。他盯着树桩,心里忽然冒出个念头:要是每天都有兔子撞上来,每天全家都有兔肉吃,岂不是不用辛苦种地了?
从那天起,农夫再也没踏进过田地。他搬来板凳,天天守在树桩旁,眼睛死死盯着前方,连吃饭睡觉都舍不得离开。可日子一天天过去,别说兔子,连只野兔的影子都没见到。
农夫家原本绿油油的庄稼,因为没人照料,渐渐枯萎发黄,最后全被野草吞没。邻居们知道了他的事,纷纷劝他赶紧去种地,不会再有兔子撞到树桩上来了。他却总说:“再等等,明天肯定会有兔子来的。”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农夫再也没有遇见第二只兔子主动送上门来。
等到了秋收时节,别人家里堆满了粮食,农夫家却空空如也。他望着荒芜的田地和孤零零的树桩,才后悔莫及。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宋国,人们都嘲笑他的愚蠢,“守株待兔”也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警示后人不要心存侥幸,妄图不劳而获。
2 掩耳盗铃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范氏被其他贵族联手击败,家族势力土崩瓦解,族人纷纷逃亡,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府邸。
府邸里藏着不少珍贵器物,消息传开后,附近的人都想着能从中捡些值钱的东西。
有个平日里游手好闲的人,也动了贪念。他听说范氏府中有一口青铜大钟,造型精美、分量十足,要是能偷走卖掉,足够自己快活好一阵子。于是,他趁着夜色,悄悄溜进了范氏府邸。
月光下,那口大钟静静立在厅堂中央,表面雕刻的花纹在暗处隐约可见,一看就价值不菲。这人兴奋得搓着手,上前用力推了推大钟,可钟身又厚又重,纹丝不动。他急得抓耳挠腮,忽然想起用锤子砸,或许能把钟敲碎,再一块块搬出去。
他找来了一把大铁锤,猛地朝钟身砸去。“当——”清脆洪亮的钟声瞬间打破了夜的寂静,在空旷的府邸里回荡,甚至传到了街面上。这人吓了一跳,心脏“砰砰”直跳,生怕附近的人听到钟声赶过来。
慌乱中,他突然想到:“既然我自己能听到钟声,别人肯定也能听到。要是我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声音,别人不就也听不见了吗?”这个荒唐的念头让他喜出望外,他立刻放下锤子,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再次举起铁锤,用力砸向大钟。
“当!当!当!”钟声一次比一次响亮,很快就引来了巡逻的士兵和附近的居民。大家冲进府邸,一眼就看到了捂着耳朵、还在卖力砸钟的小偷,当场将他抓了个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