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门铃响起。苏晴紧张地整理了一下头发,打开门。
门外站着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性,穿着简约干练,笑容温和而有力:“您好,我是安然,家庭教育指导师。”
她的目光平静而深邃,仿佛能看进人心里。苏晴莫名地感到一丝希望。
然而,谁也没想到,安然的到来,不仅没有立即化解矛盾,反而让这个家庭隐藏的问题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2
安然走进林家客厅,目光迅速而专业地扫过环境:书架上大多是成功学和教辅材料,墙上挂着“天道酬勤”的书法作品,茶几下层散落着几本游戏杂志——显然有人试图隐藏它们。
“感谢您愿意来帮助我们。”苏晴有些局促地倒茶,“我儿子晓宇他...今天不太舒服,在房间里。”
安然微笑:“没关系,让孩子先适应我的存在。我们可以先聊聊。”
林伟国从书房走出来,礼貌但保持距离地与安然握手:“安老师,说实话,我对这类咨询持保留态度。但既然我太太坚持...”
“我理解您的顾虑。”安然点头,“教育不是魔术,没有立竿见影的奇迹。我只是一个引导者,真正改变的权力在你们手中。”
简单的开场后,安然开始了她的“诊断”。她没有急于问成绩或问题行为,而是从一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入手:
“晓宇平时喜欢吃什么?谁做饭比较多?” “家里谁负责检查作业?周末通常怎么安排?” “能说说晓宇最好的朋友吗?他最近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
这些问题让林伟国有些不耐烦:“这些和孩子成绩差、叛逆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聚焦在如何提高他的学习态度上。”
安然不疾不徐:“教育就像治病,需要找到病根而非只是处理症状。孩子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谈话深入,家庭 dynamics 逐渐清晰:林伟国出身农村,靠苦读改变命运,坚信严师出高徒;苏晴城市长大,性格温和,常在父子间调解但往往无效;晓宇活在父亲的高期望和母亲的过度保护中,逐渐失去自我。
谈话进行到一半,晓宇的房门突然打开。他冷冷地看着客厅里的陌生人:“你们又要找人来改造我吗?省省吧!”
“晓宇!怎么这么没礼貌!”林伟国立即呵斥。
“没关系。”安然温和地看向男孩,“我不是来改造任何人的。我只是个听众,如果你想说话的话。”
晓宇嗤之以鼻,径直走向厨房拿饮料。然而在返回房间时,他“不小心”把饮料洒在了安然的包上。
“对不起哦。”语气毫无歉意。
苏晴惊慌地擦拭,连连道歉。林伟国暴怒而起:“林晓宇!立刻道歉!”
“手滑了而已。”晓宇挑衅地看着父亲,“就像你‘手滑’摔了我的游戏机一样。”
冲突一触即发。安然却平静地拿出纸巾擦拭包,语气轻松:“没关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正好我想换包了。”
她的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晓宇愣了一下,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第一次咨询在紧张氛围中结束。送走安然后,家庭战争再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