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爷子沉默了一路,快到他家小区时,突然停下,指着墙根下的野草:“你看这草,不管风吹雨打,都能扎根。测字也一样,得扎进人心才行。明天起,你跟我摆摊,别说话,光看。”

半个月里,我成了陈叔的“影子”。

陈老爷子这测字的本事,倒不是退休后突发奇想琢磨出来的,是家里传下来的根儿。他曾祖父是清末民初有名的出马仙,能通阴阳,村里谁家孩子吓着了、家里出了邪乎事,都得请他老人家来看看,一碗符水、几句口诀,往往就灵验了。到了祖父这辈,虽不再出马,但精通风水堪舆,十里八乡盖房子、选坟地,都要提着点心上门请教,据说他看宅基地,只要站在地头瞅两眼,便知哪块地能聚气,哪块地犯冲,经他指点的人家,大多顺顺利利。父亲年轻时跟着祖父学过几年,后来赶上新社会,不让搞这些 “封建迷信”,才弃了老本行,去学校当了老师,却也常把《易经》《葬书》藏在枕下,没事就翻两页。

陈老爷子打小就听父亲讲家里的旧事,什么曾祖父夜里跟 “仙家” 对话,祖父帮人改了门窗朝向就化解了灾祸,这些故事像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只是父亲从不肯正经教他,只说 “这行当耗心神,太平日子里,还是读书安稳”。他便乖乖读书,后来成了中学语文老师,教学生们读《论语》《史记》,也教《说文解字》,讲 “人” 字怎么写才像顶天立地,“仁” 字如何藏着恻隐之心,却从没提过家里的老本行。

他跟我聊起这些时,语气里没什么玄乎的自豪感,只像说寻常家事:“以前觉得这些都是老封建,后来才明白,不管是出马、看风水,还是我现在测字,说到底都是跟人打交道。曾祖父通阴阳,其实是懂人心的焦虑;祖父看风水,其实是懂环境对人的影响。到了我这儿,不过是换了个法子,借字说话罢了。”

作为曾经的大学生和中学老师,老陈对于玄学自己独特的理解,甚至可以用一整套科学理论解释——现在人信测字,是信鬼神?其实是信‘有人懂自己’。现在社会节奏多快,谁不是背着压力走?跟家人说怕添负担,跟朋友说怕人笑话,找心理医生又觉得贵,测字刚好是个传统文化包装下的心理医生—— 我借字说话,他顺着话敞开心,这不就是赵本山小品里说的话聊嘛,本质是找个地方卸情绪,这就是‘心理按摩’,跟你累了找人捏捏肩膀一个道理,不是治病,是缓解焦虑。”

他顿了顿,又说:“还有个说法叫‘心理投射’,人写的字、说的话,其实都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往外倒。比如有人写‘苦’字,大概率是最近真觉得日子苦;写‘甜’字,要么是心里有盼头,要么是想骗自己日子还甜,字就是他心里的镜子。你们小孩子谈恋爱的时候老喜欢在纸上写对方的名字,这也是一种富余情感的投射”

后来他还跟我讲 西方心理学和行为学上的巴纳姆效也能和测字关联上,说为啥测字总让人觉得 “准”?因为说的话都留了余地,比如 “你最近有件事拿不定主意,身边人意见不统一”,这种话谁听了都觉得像自己 —— 现在人哪能没点纠结的事?还有 “确认偏差”,人一旦觉得某句话对,就会自动找证据证明它对,比如我说 “你找工作总差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