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新时间:2025-09-15 01:34:23

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那时太爷爷刚从抗战前线回来,重新开了绣坊。林晚忽然明白,太爷爷发明“水纹针法”,或许正是因为当时有不少人仿冒林家的绣品,他才用这种法子做防伪——既守住了林家绣活的名声,也守住了“不做仿品”的规矩。

“奶奶,太爷爷,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林晚将笔记本抱在怀里,眼泪落在蓝皮封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她决定重新开张“林记绣坊”,但眼下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她刚从锦华绣坊拿到的工钱,只够买些基础的丝线,连绣坊的修缮费(虽然是自家的房子,但需要修缮)和工具都不够。而且,她还得赶在月底前交工艺美院的学费,否则就会被退学。

正在发愁时,手机响了,是工艺美院的王老师打来的。王老师是教苏绣传承课的,很看重林晚的天赋,也知道她的处境。

“晚晚,你是不是遇到难处了?”王老师的声音很温和,“我听同学说,你最近没去锦华绣坊上班了。”

林晚将自己的情况跟王老师说了,包括李秃子逼她仿沈寿的“耶稣像”,她拒绝后被赶走的事。

“好样的,晚晚!”王老师的声音里带着赞许,“守住‘不做仿品’的底线,就是守住了苏绣的根。对了,我这里有个好消息——市里要举办‘非遗新秀大赛’,一等奖有五万块奖金,还能获得去南京博物院跟专家学习的机会。你要不要试试?”

五万块奖金!林晚的眼睛顿时亮了——这不仅能解决学费问题,还能给老绣坊修缮添些资金。而且,去南京博物院学习,说不定还能见到沈寿先生的“耶稣像”真迹,这对她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我要参加!王老师,谢谢您!”林晚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

“别急,比赛要求很严格,”王老师说,“需要提交一件原创的苏绣作品,主题是‘传承与创新’,而且必须用传统针法,不能用机器辅助。你有什么想法吗?”

林晚看了看手中的笔记本,又看了看墙角的“荷鹭图”绣绷,忽然有了主意:“王老师,我想绣一幅‘水纹荷鹭图’,用奶奶传下来的‘水纹针法’,既展现传统技艺,又能表达‘守正创新’的意思。”

“水纹针法?”王老师很感兴趣,“我只在文献里见过记载,没想到林家还保留着这种针法。好,这个想法很好!你要是需要帮忙,比如找薯莨汁或者老丝线,随时跟我说,我认识不少老艺人,可以帮你联系。”

挂了电话,林晚立刻开始准备。她先将老绣坊的堂屋打扫干净,把墙角的绣绷搬到窗边(光线好,绣活不伤眼),然后从樟木箱里找出奶奶留下的薯莨汁——是装在一个黑釉陶罐里的,上面贴着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