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更新时间:2025-09-15 01:34:22

“住手!”张婶一把拦住李秃子,“李富贵,你别太过分!晚晚的工钱,你今天必须给!不然我就去绣行协会告你,说你扣压学徒工钱,还逼绣娘做仿品!”

绣行协会是苏州绣行的自律组织,虽然在行业内说话有分量。李秃子最怕被协会盯上,要是传出去他逼绣娘仿国宝,以后就没人敢跟他合作了。

他瞪了张婶一眼,又看了看周围围过来的学徒(阿春和其他几个绣娘都在偷偷帮林晚说话),不情愿地从抽屉里摸出几张钞票,摔在桌上:“拿着钱,赶紧滚!以后别让我再看见你!”

林晚捡起钱,小心地将奶奶的绣绷揣进怀里,对着张婶鞠了一躬:“张婶,谢谢您。”然后转身走出了锦华绣坊。

门外的春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青石板上的水洼映出她瘦小却挺直的身影。林晚摸了摸怀里的绣绷,忽然想起奶奶临终前的话:“晚晚,绣针虽小,却能绣出天地良心。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别丢了‘守正’的规矩。”

她深吸一口气,擦去脸上的雨水,转身朝着平江路的另一头走去——那里有间奶奶留下的老绣坊,藏在巷子深处,已经空了三年。她想,或许是时候,将那间绣坊重新开起来了。

第二章 老绣坊的秘密,藏在水纹里的针脚

奶奶的老绣坊位于萧家巷深处,是间两进的平房,门头挂着块褪色的木匾,上面刻着“林记绣坊”四个篆字。木匾边缘还残留着当年日军轰炸时的弹痕——那是奶奶的父亲,也就是林晚的太爷爷,在抗战时用身体护住的。太爷爷牺牲后,奶奶便守着这间绣坊,一守就是一辈子。

林晚掏出钥匙打开门,一股混合着樟木和丝线的熟悉味道扑面而来。堂屋里的绣绷还立在墙角,上面盖着块蓝布,是奶奶最后没绣完的“荷鹭图”。荷叶只用淡绿线绣了一半,针还插在布上,仿佛奶奶只是临时出去了,随时会回来继续绣制。

里屋的樟木箱还在,是太爷爷传下来的,上面雕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林晚打开箱子,里面整整齐齐地叠放着奶奶的绣谱,还有几十轴丝线——有奶奶年轻时用的老丝线,也有她后来给林晚买的新线。箱子最底层,压着一本蓝皮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林氏绣法纪要”,是奶奶亲手所写。

林晚坐在樟木箱旁,轻轻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字迹娟秀,夹着不少丝线样本,还有奶奶亲手绘制的针法示意图——“虚实针”的走针方向,“乱针”的配色比例,甚至还有她记录的“水纹针法”的秘诀:“水纹针法,以薯莨汁浸丝线,晾干后绣于绸布,遇水则显暗纹,可辨真伪。此法多用于家传绣品,防仿冒也。”

薯莨汁?林晚愣了一下。她记得奶奶以前绣重要的绣品时,会用一种暗红色的液体浸泡丝线。问奶奶是什么,奶奶只说是“祖传的法子”,没想到竟是薯莨汁——薯莨是南方的一种植物,根茎可以提炼染料,以前常用于染香云纱,没想到还能用来做“防伪”。

笔记本里还夹着一张老照片,是奶奶年轻时和太爷爷的合影。太爷爷穿着长衫,手里拿着块绣布;奶奶站在他身旁,手中握着绣针,笑容灿烂。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民国三十五年,父授水纹针法,嘱曰:守正不阿,方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