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故事三:晴雯的“紫苏饮子”——风寒外感的解表良方

原文背景:第五十一回晴雯夜间受凉,发热怕冷、鼻塞头痛,贾宝玉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通通窍”,又请王太医诊治,最终服下“紫苏饮子”。

晴雯是宝玉房中性格泼辣的大丫鬟,第五十一回冬夜,她因“夜间没盖好被子”受凉,次日出现“发热、怕冷、头痛、鼻塞、咳嗽”的典型风寒表证。宝玉急得团团转,先让麝月取鼻烟(含薄荷等刺激性药物,试图通过通窍缓解鼻塞),又请王太医来诊。

王太医诊断后笑道:“不过是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此症需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他开的“紫苏饮子”以紫苏叶为主药——紫苏叶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行气和胃,尤其擅长治疗感冒初起的怕冷、头痛;配以杏仁(降气止咳)、前胡(宣肺化痰)、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再加入生姜(温散寒邪)、大枣(补中益气),共奏“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

更妙的是,王太医考虑到晴雯年轻体壮(“脉象浮紧,正气不虚”),未用滋腻补药,而是以轻清之剂发汗解表。宝玉担心“药太苦”,王太医却说:“此药加了红糖矫味,小姐(丫鬟尊称)服下后盖被睡一觉,出些汗就好。”果然,晴雯服药后喝下热粥,蒙头睡了一觉,次日便“热退身轻,咳嗽大减”。

这则故事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原则——同样风寒感冒,若患者体弱(如黛玉),需加党参(补气防汗脱);若体壮(如晴雯),则单用辛温解表即可。紫苏饮子的“轻灵”配伍,正是针对年轻外感者的精准治疗。

故事四:巧姐的“保婴丹”——小儿惊风的急救之药

原文背景:第二十一回巧姐出麻疹后发热,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请她为巧姐“瞧瞧”,刘姥姥推荐“用薄荷、蝉蜕、钩藤煎汤,再喂些保婴丹”。

巧姐是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自幼娇弱。第二十一回她出麻疹(儿科常见传染病),疹后余热未清,出现“夜间惊啼、抽搐”的惊风症状(类似高热惊厥)。王熙凤急得请遍太医,却效果不佳。

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私下向她讨教育儿经。刘姥姥虽是乡野村妇,却深谙民间验方,她建议:“小孩子惊风,多是热邪入心包,需先清热镇惊。”她推荐用薄荷(疏散风热)、蝉蜕(息风止痉)、钩藤(平肝息风)煎汤,这三味药均为轻清之品:薄荷辛凉透表,能清头目之热;蝉蜕甘寒,善息风止痉(尤其对小儿夜啼有效);钩藤甘凉,平肝息风,专治小儿惊痫抽搐。

更关键的是,刘姥姥提到“保婴丹”——这是明清时期常见的儿科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牛黄(清心豁痰)、麝香(开窍醒神)、冰片(清热止痛)、天麻(息风止痉)、胆南星(化痰息风)等,能“清热化痰、息风镇惊”。王熙凤依言给巧姐喂下保婴丹,再配合薄荷蝉蜕汤,很快缓解了惊风症状。

这则故事反映了古代儿科“急则治标”的原则——小儿脏腑娇嫩,惊风发作时需先用重镇息风之药(如保婴丹)控制症状,再以轻清之剂(如薄荷蝉蜕汤)清除余热,避免损伤正气。刘姥姥的“土方子”与太医的“官药”互补,展现了民间智慧与中医理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