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故事五:秦可卿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肝郁脾虚的复杂之证

原文背景:第十回秦可卿病重,贾珍请张太医诊治,诊断为“忧虑伤脾,肝木忒旺”,开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秦可卿是宁国府贾蓉之妻,表面“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实则长期受婆媳矛盾(尤氏与贾珍的荒淫)、家族压力(贾府内部倾轧)困扰,导致“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第十回她病倒后,症状复杂:肋下疼痛、月经不调、食欲不振、精神恍惚,甚至“一夜睡不着,坐起来唉声叹气”。

贾珍请来冯紫英推荐的张太医(实为隐士,医术高超)。张太医把脉后直言:“大奶奶这病,根在‘情志’——忧虑过度伤脾(脾主思),肝气郁结克脾(木克土),导致气血两虚。”他开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配方精妙: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为基础,加入当归、熟地(四物汤补血养肝)、黄芪(补气升阳)、陈皮(理气防壅滞)、贝母(化痰散结,针对肋痛)、桔梗(载药上行,调和肝肺)、白芍(柔肝止痛)、柴胡(疏肝解郁)。

最关键的是,张太医在药方中加入了“香附”(疏肝理气)和“砂仁”(醒脾和胃),既疏肝解郁(针对肝木旺),又健脾和胃(针对脾虚),还兼顾了秦可卿的“月经不调”(肝郁血瘀所致)。他私下对贾珍说:“大奶奶这病,药只能治三分,七分得靠放宽心。”可惜秦可卿最终未能摆脱家族压力,病情恶化而亡。

这则故事揭示了中医“情志致病”的核心理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气机郁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形成“肝郁脾虚”的恶性循环。张太医的方子通过疏肝、健脾、养血综合调理,展现了中医对复杂情志病的深刻理解。

故事六:王熙凤的“地黄丸”——阴虚火旺的滋阴之剂

原文背景: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小产,第六十一回她“下红之症”复发,平儿说她“自小吃了太多补药,如今倒亏了身子”,最终需服“地黄丸”滋阴降火。

王熙凤是贾府实际管理者,性格强势,操劳过度。第五十五回她因小产(流产)伤及气血,第六十一回又出现“下红之症”(阴道不规则出血),伴随“午后潮热、心烦失眠、口干咽燥”——这是典型的“阴虚火旺”之证(流产耗伤阴血,虚火内生)。

平儿私下抱怨:“我们奶奶自小吃了太多人参、鹿茸这些补药,如今倒亏了身子!大夫说她阴血亏虚,得吃‘地黄丸’慢慢补。”这里的“地黄丸”指“六味地黄丸”(宋代钱乙创制),由熟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补肝肾)、山药(健脾益肾)、泽泻(利水防熟地滋腻)、牡丹皮(清虚热)、茯苓(健脾渗湿)组成,专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与王熙凤的症状高度吻合。

但王熙凤性格急躁,不愿“慢慢补”,仍坚持处理家务,导致出血反复。平儿无奈道:“奶奶若再劳累,这药吃了也没用!”最终王熙凤的病情因过度操劳恶化,四十岁左右便“血崩而亡”。这则故事警示后人:阴虚体质者需忌劳累、忌温补,滋阴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需长期调理,方能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