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惊澜侧身躲避,拔出藏在袖中的匕首反击。两人缠斗之际,萧彻及时赶到,一剑刺穿了柳明远的胸膛。柳明远倒在地上,临死前不甘地瞪着沈惊澜:“我不甘心……”
宫变平息后,圣上幡然醒悟,下令为镇国公府平反。太子赵珩因在宫变中表现沉稳,被册封为皇太子,正式参与朝政。沈惊澜也恢复了身份,被封为“安义君”,允许参与朝政。
站在宫殿之巅,沈惊澜望着下方臣服的百官,心中百感交集。她终于为家人报了仇,也守护了心中的正义。而萧彻站在她身旁,轻声道:“以后的路,我们一起走。”沈惊澜转头看向他,露出了重生以来第一个真心的笑容。
这场权谋之弈,她以血泪为棋,以智谋为刃,最终赢得了胜利。而未来,她将与太子、萧彻一起,辅佐新君,整顿朝纲,开创一个清明盛世。
第二章:安澜
镇国公府冤案昭雪那日,沈惊澜身着素衣,亲手将父亲的牌位迎回重建的府邸。看着祠堂里熟悉的匾额,她终于卸下了心头重负,泪水无声滑落。萧彻站在她身后,递上一方锦帕,轻声道:“都过去了。”
沈惊澜擦干眼泪,转头看向他,眼中多了几分柔和。经历宫变一役,两人从盟友变成了彼此信任的知己。但她深知,朝堂之上风波未平,柳明远虽死,其党羽仍在暗中蛰伏,而太子根基未稳,前路依旧艰难。
果然,不出半月,朝中便传来流言,称沈惊澜以女子之身干预朝政,恐为祸乱之源。流言愈演愈烈,甚至有老臣上奏,请圣上收回沈惊澜的“安义君”封号,将其赶出京城。
沈惊澜对此早有预料,她没有急于辩解,而是暗中调查流言的源头。很快,她便发现,散布流言的正是柳明远的余党——御史大夫张谦。张谦一直觊觎丞相之位,柳明远死后,他想借机扳倒沈惊澜和萧彻,独揽大权。
为了粉碎流言,沈惊澜决定主动出击。她利用太子的名义,召集百官议事,在朝堂之上,当众拿出张谦与柳明远勾结的证据——包括两人私通外敌的书信,以及张谦贪赃枉法的账目。证据确凿,张谦无从辩驳,被圣上下令打入天牢,其党羽也被一一清算。
经此一事,沈惊澜在朝中的威望大增,再也无人敢质疑她的身份。而太子赵珩也在沈惊澜的辅佐下,逐渐展现出治国之才,他减免赋税、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一直沉迷修道的圣上,身体日渐衰弱,开始考虑传位之事。除了太子赵珩,二皇子赵瑜也对皇位虎视眈眈。赵瑜生母是宠冠后宫的丽妃,背后有外戚势力支持,这些年一直暗中培养势力,觊觎太子之位。
赵瑜深知沈惊澜和萧彻是太子的左膀右臂,便想先除掉两人。他设计陷害萧彻,谎称萧彻拥兵自重,意图谋反,并伪造了萧彻与外敌勾结的书信,呈给圣上。圣上本就对萧彻的兵权有所忌惮,见状大怒,下令将萧彻打入天牢,择日处斩。
沈惊澜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知道,萧彻一旦被斩,太子将失去最大的助力,皇位也将落入赵瑜手中。她不顾自身安危,连夜入宫,跪在大殿之外,请求圣上重审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