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停!停!”王辉第N次叫停排练,“当他发现妻子藏了他的工资时,应该愤怒而不是傻笑!”

“但是王总,在我们文化里,男人通常不会对妻子发那么大火。”姆布塔委婉地解释。

王辉愣住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人的思维去演绎非洲故事。于是他大手一挥:“好!那就按你们的方式演!我只负责提供设备和建议。”

这一转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员们开始自由发挥,融入本地幽默元素和传统舞蹈,剧本也变得接地气。王辉只在一旁建议如何利用手电筒制造追光效果,如何使用那些积压的小商品作为道具。

首演那天傍晚,王辉心提到嗓子眼。台下坐着两百多社区居民,LED手电筒用彩色玻璃纸包着,挂在竹竿上做成了简易舞台灯。

演出效果远超预期。当一个演员用那个滞销的塑料梳子梳爆炸头时,全场笑翻;当男主用手电筒照到自己“出轨”的丈夫时,观众发出惊呼。表演结束后,王辉趁机推销“剧中同款”商品,竟然卖掉了三十个手电筒和五十把梳子!

当晚盘点,表演加上商品销售,净赚500美元。王辉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三个月后,“非洲短剧之王”团队已是金沙萨小有名气的表演团体。王辉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生产模式:姆布塔和本地编剧负责内容创作,他只提供商业建议和技术支持。他们每周表演三场,每场观众多达五百人。

但成功引来了麻烦。

一天晚上,表演刚结束,一群气势汹汹的人围住了场地。为首的是个彪形大汉,穿着花哨的西装。

“我是文化部的马桑戈处长,”那人亮出证件,“你们没有表演许可证,涉嫌非法聚集和偷税漏税。”

王辉心里一沉,他确实没办理相关手续,因为根本不知道需要这些。

“明天来我办公室一趟,”马桑戈凑近低声说,“或者我们现在就可以解决,两千美元。”

王辉明白这是敲诈,但强龙不压地头蛇,他只好掏钱消灾。没想到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一周,警察、税务、卫生部门轮番上门,各种名目的“罚款”几乎吞掉了他们全部利润。

“这是‘非洲税’,”姆布塔无奈地解释,“所有外国商人都要交的。”

王辉夜不能寐,直到灵光一现——“既然打不过,就让他们加入!”

第二天,他亲自拜访马桑戈处长,不是去交罚款,而是邀请他成为“荣誉制片人”。

“我们会把您的名字放在每部剧的开头,并且每月提供15%的干股分红。”王辉提议。

马桑戈先是惊讶,随后眼中闪过狡黠的光:“20%,并且我要派个表侄来学习导演。”

交易达成。有了“保护伞”,麻烦果然少了。王辉甚至通过这层关系,拿到了官方举办的文化节的表演资格。

文化节上,他们表演了一出中非家庭文化差异的喜剧,讲述一个中国女婿见非洲岳母的搞笑故事。王辉亲自上阵演中国女婿,笨拙地学习当地礼仪,闹出一连串笑话。演出结束时,观众起立鼓掌十分钟。

当晚,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特意找到王辉:“王先生,你这出戏比我们花巨资搞的文化交流活动效果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