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王辉的短剧事业蒸蒸日上。他创建了YouTube频道“非洲短剧之王”,订阅人数迅速突破百万。来自中国的广告合作邀请纷至沓来,要求将产品植入剧中。那个滞销的仓库,三个月内被清空并不断补货。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一家中国大型视频平台提出收购要求,被王辉拒绝后,竟然派来了一个团队,准备在非洲复制他的模式。

“王总,他们在挖我们的人,出的工资是我们的两倍!”姆布塔焦急地报告。

短短两周,五名核心演员被挖走三个。新成立的“非洲之星”短剧团队财大气粗,免费演出还送礼品,迅速抢走了大量观众。

王辉团队士气低落,甚至有人建议干脆接受收购。“他们有钱有资源,我们斗不过的。”一名老演员说。

深夜,王辉独自坐在办公室,看着对面巨型广告牌上“非洲之星”的宣传画,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这时,手机响起,是儿子小宝的视频电话。

“爸爸!我在学校话剧里演一棵树!”七岁的儿子兴奋地展示他的道具服装。

看着儿子用纸箱做成的简陋树装,王辉突然笑了:“宝贝,你真是爸爸的福星!”

第二天,王辉宣布了新计划——“全民演员”计划。

“既然他们挖走我们的明星,我们就让每个人成为明星!”王辉向困惑的团队解释,“我们要举办非洲短剧大赛,鼓励普通人投稿剧本和表演,获胜者不仅能拿奖金,还能成为我们下一部剧的主演!”

姆布塔恍然大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创意和人才!”

计划执行得出奇顺利。大赛消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短短两周收到上千份投稿。王辉还巧妙地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将决赛做成直播节目,由那家竞争对手赞助的“非洲之星”团队尴尬地发现,他们的演员大多出自传统剧团,根本无法与这些来自民间的新鲜创意竞争。

决赛夜,一位家庭主妇创作的关于艾滋病预防的感人短剧获得大奖。直播收视率创下纪录,王辉团队一举重回巅峰。

赛后,那家中国视频平台的地区负责人不得不找上门来求合作:“王总,还是您厉害。我们不是合作,而是全面代理你们的海外发行权如何?”

王辉微笑着递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合同:“欢迎加入,但条件得按我的来。”

又是一年雨季来临,王辉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他的短剧公司估值超过千万美元,与中国多家视频平台达成战略合作,还获得了“中非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

但最让他自豪的不是财富,而是公司院内那栋新盖的文化交流中心。这里定期举办中非文化交流活动,免费培训当地年轻人视频制作技能。

颁奖典礼上,王辉看着台下——前妻特意带着儿子前来祝贺,眼神里有一丝他从未见过的敬佩;马桑戈处长现在是他们的法律顾问,正西装革履地与中方代表交谈;姆布塔已成为公司CEO,忙着接受媒体采访。

“王先生,您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主持人问。

王辉想了想,笑着说:“我刚来时以为自己是来教非洲人做生意的,后来发现我是来向非洲学习的。中国人常说‘入乡随俗’,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我的秘诀就是: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比当地人更懂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