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更新时间:2025-09-14 01:08:18

第一章 木与纸的相遇

沈砚第一次见苏晚,是在入秋的第七场雨里。

老城区的巷子里积着水,青石板缝里的青苔被泡得发绿,他那间“沈记木作”的木门虚掩着,门楣上挂着的铜铃沾了雨珠,风一吹就发出闷沉沉的响。他正蹲在柜台后磨一把榫卯结构的小木凳,刨花在脚边堆了薄薄一层,混着雨气散出松木特有的淡香。

门被轻轻推开时,雨丝跟着飘了进来,落在他刚打磨好的凳面上,晕开一小圈湿痕。他抬头,看见个穿米白色风衣的姑娘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个深褐色的锦盒,头发梢沾了雨,发尾微微卷曲,像刚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请问……是沈砚师傅吗?”姑娘的声音很轻,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我是市古籍修复室的苏晚,想请您帮个忙。”

沈砚放下手里的砂纸,指了指对面的木椅:“坐,先避雨。”他起身去倒热水,搪瓷杯沿有个细小的豁口,是他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水倒进去时,杯壁上的茶渍慢慢晕开,像沉淀了多年的时光。

苏晚把锦盒放在桌上,轻轻打开。里面是本线装古籍,封面已经泛黄发脆,书页边缘卷着毛边,最关键的是,书里夹着几张手绘的榫卯结构图,墨迹晕染,有些细节已经模糊不清。“这是清代一位木匠的手札,我们想修复它,但图上有些木构细节,找了好几位师傅都看不懂,有人说您是城里最懂老榫卯的,所以……”

沈砚凑近看了眼,指尖没碰书页,只用指腹轻轻点了点其中一处“燕尾榫”的画法:“这人画的时候用了‘反笔’,把榫头的角度藏了半分,其实是‘双榫扣’的变种,过去老木匠做衣柜门常用,能防变形。”他说话时语速不快,眼神落在图纸上,专注得像是在跟旧时光对话。

苏晚眼睛亮了亮,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那您看这里,这个‘粽角榫’旁边的小缺口,是画错了还是有别的用意?”

雨还在下,巷子里的雨声和沈砚的讲解声混在一起,搪瓷杯里的水慢慢凉下去,苏晚记笔记的手却越来越快,偶尔抬头时,能看见沈砚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一点眉眼,他的手上有明显的老茧,指关节处还有道浅褐色的疤痕——后来她才知道,那是他十七岁学做“攒边打槽”时,被刨子划到的。

临走时,雨小了些。沈砚把那把磨好的小木凳递过去:“雨天地滑,踩着这个走,别摔了。”凳面打磨得光滑温润,凳腿是简单的“直榫”,却做得严丝合缝。苏晚接过时,指尖碰到他的手,他的手很凉,像刚摸过冰凉的木料。

“谢谢您,沈师傅。”她把木凳抱在怀里,锦盒揣进风衣内袋,“等手札修复好了,我给您送一本复刻本过来。”

沈砚点点头,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巷口,雨水打湿的风衣下摆扫过青石板,留下一串浅浅的水痕。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刚才碰到她指尖的地方,好像还留着一点温温的触感,像初春时晒过太阳的木料,软乎乎的,又带着点韧劲。

那天晚上,沈砚把苏晚带来的古籍手札图纸,用宣纸细细描摹了一份。灯光下,他的笔尖在纸上移动,画到“双榫扣”时,忽然想起苏晚记笔记时皱着眉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弯了一下。窗外的雨停了,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画好的图纸上,纸与木的缘分,好像就在这月光里,悄悄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