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25·雅鲁藏布江的红土:能源觉醒的序章(上)
2025年7月的林芝,雨季像被按了暂停键,连日的阴雨过后,天空蓝得像块被水洗过的绸缎。雅鲁藏布江的江水褪去了汛期的浑浊,露出翡翠般的底色,江风裹着雪山融水的清冽,吹过米林村的坝址,把岸边的格桑花吹得左右摇晃,花瓣上的水珠滚落,砸在刚平整好的红土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老周蹲在江滩上,指尖戳进湿润的红土——土粒细得能从指缝间漏下去,捏成团却能稳稳托在掌心,他抬头对身后气喘吁吁跑来的小陈笑:“这土是‘黄金土’,黏聚力够,压缩性小,标准贯入试验值达到30击,打防渗桩的时候不用额外做水泥搅拌桩加固,比三峡那年遇到的砂质土省心多了。当年三峡坝址的砂层厚达20米,光处理地基就花了半年,现在咱们这,勘探数据一出来,就能定桩位,省了不少事。”
小陈刚把地质勘探报告和全站仪塞进帆布包,裤兜里的手机就震个不停。他掏出来一看,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同学马克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接通后,屏幕里跳出马克乱糟糟的公寓:窗帘拉着大半,桌上摆着半块干硬的黑麦面包,旁边放着一杯速溶咖啡,马克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厚毛衣,脸色有点苍白,眼底还带着熬夜的红血丝。
“嘿,陈,你们在西藏的电站真开工了?”马克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背景里还能听到窗外的雨声,“柏林昨晚又停了两小时电,暖气也断了,我裹着两条毯子改博士论文到凌晨三点,手指冻得连键盘都敲不利索。刚才去超市,面包又涨了5欧分,现在1个面包要2.5欧元,比三个月前贵了30%,我都快吃不起新鲜蔬菜了——西红柿要3欧元一公斤,跟肉一个价。”
小陈把手机镜头转向江滩:“你看,我们刚要打第一根防渗桩,那台黄色的徐工XR550旋挖钻机,最大钻深能到50米,扭矩550千牛·米,比你们德国利勃海尔的老机型快20%,而且油耗还低15%。对了,你那边电费怎么样了?上次你说快涨到0.7欧元一度了?”
马克苦笑着举起一张叠得皱巴巴的电费单,镜头拉近,能清晰看到“0.72欧元/千瓦时”的黑色粗体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因天然气价格波动,下月起居民电价预计上调5%”。“何止!”马克把电费单扔在桌上,语气里满是无奈,“天然气价格更离谱,1立方米要1.8欧元,我房东把暖气温度调到18℃,还说再涨就只能关了。上周我去实验室,教授说学校的风电模拟系统因为缺电,每周只能开3天,我的实验数据都快凑不齐了。”
老周凑到手机旁,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跟马克打招呼:“马克,我们这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能到6000万千瓦,是三峡的三倍,年发电量能达到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德国全年用电量的40%。电站用的是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转轮直径10.5米,效率能到96%,比你们德国西门子的同类型机组高1.5个百分点。到时候发的电,又便宜又稳定,要是能通过特高压线路送过去,保准比你现在的电费便宜一半。”
马克眼睛亮了,身体凑到屏幕前:“真的吗?周工程师,我们学校的霍夫曼教授说,欧洲的电网现在就像‘老年病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设备还在凑合用,输电线路的损耗率高达8%,比你们中国的特高压线路高3倍。想搞抽水蓄能电站,审批流程得等两年,还要搞环保评估、民众听证,去年瑞士的一个抽水蓄能项目,就因为居民抗议‘破坏生态’,硬生生搁置了。你们的进度怎么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