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最让李维注意的是一个自称“见证者”的人格,只有在深度放松状态下才会偶尔出现。“见证者”总是描述一些令人不安的场景——黑暗中的挣扎、闷哼声、重物拖拽的声响,还有浓烈的铁锈味。

“地上有眼睛,一直看着。”在一次催眠治疗中,“见证者”用平板的声音说道,“红色的眼睛,不会眨眼。”

李维轻轻引导:“还有什么细节吗?周围环境如何?”

“湿漉漉的...树叶在滴水...有个人影,高大,在挖坑...”“见证者”的呼吸突然急促起来,“他转身了!他看见我了!”

瞬间,林雪的身体剧烈抽搐,“守卫”突然出现并控制了她的身体:“够了!你想让她再崩溃一次吗?”

这次咨询后,李维深夜仍在办公室回放咨询录音,将“见证者”描述的片段记录下来。他注意到一些细节异常具体且连贯,不像典型的幻觉或妄想。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他学会区分内心投射和真实记忆的碎片——后者往往带有过于鲜明和突兀的感官细节,不像思维自然产生的意象。

第二天,李维做了件他从未对其它患者做过的事——他搜索了近十五年内本地未侦破的谋杀案报道。这是一个伦理上的灰色地带,但他无法忽视内心的直觉:林雪的人格分裂可能不仅仅源于创伤,还源于某个被隐藏的真相。

最初几个小时一无所获,直到他发现一则简短的新闻:2007年秋天,一名叫陈国明的中年男子在城西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报道提到陈国明失踪前夜曾与邻居发生争执,但警方调查后缺乏证据,案件最终悬置。

李维注意到,陈国明当年居住的社区——清河苑,与林雪童年住址仅有两条街之隔。2007年,林雪正好十岁。

这个发现让李维背脊发凉。他再次审视“见证者”的描述:“地上有眼睛”可能是指某种图案;“红色的眼睛”也许是红宝石或玻璃制品;“湿漉漉的树叶”暗示雨天;“挖坑”则令人毛骨悚然地联想到埋尸。

下一次咨询时,李维决定直接与“见证者”对话。通过预先与“守卫”协商,他承诺一旦出现过度刺激迹象就立即停止。

在轻度催眠状态下,“见证者”再次出现。这次李维准备了更多具体问题。

“你能描述一下那个地方吗?有什么标志性建筑或特征?”

长时间的沉默后,“见证者”缓缓开口:“铁门...生锈的铁门...后面有棵树,歪脖子的树...”

“那个挖坑的人,你能描述他的特征吗?”

“很高...穿着雨衣,兜帽遮住了脸...但他的手...左手只有四根手指...”

李维尽量保持声音平稳:“你还看到了什么?”

“一个闪亮的东西...从他口袋里掉出来的...小小的,银色...”突然,“见证者”的声音变得惊恐,“他朝这边看了!他看见我了!快跑!快跑!”

林雪的身体开始剧烈颤抖,李维立即终止了催眠状态。这次,“雷”出现了,愤怒地咆哮:“你他妈的对我们做了什么?你想害死我们吗?”

安抚好“雷”之后,李维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思考。四指左手、银色小物件、生锈铁门和歪脖子树——这些细节太具体了,不像随机产生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