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然而当李维尝试拼凑这些信息时,矛盾出现了。“露露”描述的是“一个阿姨在哭喊”,而“见证者”明确看到的是男性受害者;“智者”提到“车库里的争吵”,而其他描述都指向户外场景。

最令人困惑的是,每个人格对凶手特征的描述都不一致——“守卫”说凶手矮壮;“见证者”说高大;“露露”则根本不敢描述凶手的样子。

李维意识到,他可能需要专业外的帮助。

3

刑侦支队队长赵刚对李维的来访明显持怀疑态度。听完李维的叙述后,他叹了口气:“医生,我很尊重你的专业,但根据精神病人的幻觉来重启冷案调查...”

“我知道这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李维坚持道,“但细节太具体了。四指左手、银色物品、特定的地点特征...如果我能提供更多一致的信息,您是否愿意至少看一下档案?”

赵刚犹豫了一下:“好吧,如果你能拿到更一致的描述,我可以帮忙查查。但说实话,别抱太大希望。”

李维理解赵刚的怀疑。从警方的角度看,多重人格患者的证词几乎毫无价值——记忆可能被污染,细节可能来自潜意识编织,甚至治疗师本身的暗示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叙述。但他内心的直觉告诉他,林雪的情况不同寻常。

当晚,李维接到林雪室友的紧急电话,说林雪自残。他立即赶去诊所,发现“守卫”控制了林雪的身体,用刀片在左臂上划下了奇怪的符号——一个圆圈内有个三角形。

“这是警告,”守卫冷冷地说,“停止挖掘。”

“这是保护她还是保护凶手?”李维突然问道。

守卫的表情微微动摇,但很快恢复冷峻:“你不明白。有些真相比创伤更致命。”

李维为林雪处理了伤口,注意到这不是第一次自残——旧伤疤层层叠叠,像是某种密码或地图。他忽然意识到,这些伤痕可能是内部人格沟通的一种方式,或者是记忆的外部映射。

第二天,李维调整了策略。他不再直接追寻记忆片段,而是专注于加强各个人格之间的内部沟通。他引入了日记疗法,让不同人格在共享的笔记本上交流。

最初几天,日记上只有互相攻击的言论——“守卫”警告其他人格闭嘴;“雷”怒骂所有人;“露露”画满了哭泣的儿童画。但渐渐地,一些合作迹象开始出现。

一周后,李维看到了突破。日记本上出现了一段由“智者”写下的晦涩文字:“真理藏在镜子的碎片中,每片都反射部分真实,但也扭曲了整体。”

李维突然明白了——每个人格持有的不是矛盾的记忆,而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就像盲人摸象,每个描述都是局部的真实。

下一次咨询时,李维带来了清河苑社区的地图和一些老照片。当“露露”出现时,他展示了照片:“露露,你能告诉我哪里是‘红房子’吗?”

小女孩人格怯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