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了吗?!”
“方舟计划?那是什么?”
恐慌如同投入静水中的石子,涟漪迅速扩大。有人开始尖叫,有人崩溃大哭,更多的人则是脸色煞白,疯狂地掏出手机试图联系家人,但很快就发现信号网络已经陷入严重的拥堵和中断。
林薇没有动。
她没有去看周围陷入混乱的同事,也没有立刻加入抢打电话的行列。她的目光从刺眼的红色屏幕上移开,落在了自己面前那张画满钢筋线条的地下停车场结构图上。
结构工程师的本能,让她的大脑瞬间摒弃了所有情绪化的恐慌,开始以一种冷酷的精确度高速运转。她眼前不再是图纸上的线条和数字,而是迅速构建起一座城市在零下七十度极限环境下的动态模型:
市政管网会首先崩溃——水管会在惊人的冻胀力下脆性断裂,泵站停摆;电网的塔架、线路能在这种温差和积冰下支撑多久?48小时?72小时?交通将彻底瘫痪,内燃机无法启动,道路成为冰封的陷阱;即便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经历反复极寒和可能的地基冻胀后,其长期结构完整性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而“方舟计划”这个名称,像一颗冰锥刺入她的思维。在工程领域,“方舟”意味着最后的、容量有限的避难所。官方通告中强调的“保持秩序”和“听从指挥”,在她听来,更像是一种在秩序彻底崩坏前、尽可能延缓混乱的无力安抚。这绝非一场短期内可以度过的灾难,这是一场文明世界的生存门槛测试,而试卷的难度,是地狱级别。
九十天,三个月,甚至都可能没有三个月,三个月大概是人类社会能够维持的极限时间了,也是旧的、尚存秩序的世界,给予他们的最后缓冲期。也是她这样的普通人,唯一可能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的、稍纵即逝的窗口期。
她猛地站起身,动作快得带倒了桌上的笔筒,铅笔哗啦散落一地,但她毫不在意。她以惊人的冷静保存了当前的工作,关闭电脑电源。
“林工?你去哪儿?”旁边工位的同事带着哭腔问。
林薇没有回答,她已经抓起了自己的背包和外衣,脚步坚定地走向电梯口。她的脑子裏已经开始飞速列出一张长长的、优先级分明的清单:资产变现、物资采购、地点选择、安全屋设计方案……
电梯下行时,透过玻璃幕墙,她能看到街道上已经开始出现混乱的迹象:车辆拥堵,喇叭声此起彼伏,行人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惊慌。秋日的阳光依旧明媚,却再也无法带来丝毫暖意,反而像是一层虚假的、即将被撕破的华丽帷幕。
天空,在她眼中,已经预演着三个月后那片吞噬一切的、死寂的铅灰色。时间,从未如此宝贵,也从未如此残酷。
她知道,从现在开始,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第一章:黄金九十天(第1-30天)
官方通告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演变成滔天巨浪。最初的几天,社会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充满张力的躁动之中。超市和杂货店成了第一批“战场”,货架以惊人的速度被清空,为了一包泡面、一瓶水而发生的争吵甚至斗殴屡见不鲜。加油站前排起的车龙蜿蜒数公里,交通要道瘫痪,鸣笛声和焦灼的咒骂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