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沙弥的慌意慢慢散了,攥着布包点头:“弟子这就去!”转身时,却被门槛绊了一下,苏晓下意识伸手扶了他一把。小沙弥抬头看她,眼睛亮得像星星:“多谢姐姐!你是来帮主持的吗?最近流民多,我们总忙不过来。”

苏晓愣了愣,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触到了小沙弥的袖子,粗布的质感磨着手心。她点头:“我帮你一起找枇杷叶吧。”

跟着小沙弥往后殿走,青石路两旁的桂树落了满地碎金,踩上去软乎乎的,香得人鼻子发沉。廊下缩着几个流民,破棉衣裹着干瘦的身子,最小的孩子不过四五岁,攥着半块硬窝头,要往他娘嘴里塞。他娘推回去,说:“娃吃,娘不饿。”孩子却哭了,把窝头掰成两半,塞了一半进娘嘴里。

慧明已经蹲在孩子身边,摸了摸他冻得发红的脸,指尖的温度让孩子瑟缩了一下,又慢慢蹭了蹭他的掌心。“饿了吧?”慧明从怀里又摸出个纸包,里面是几块桂花糕,油纸上还印着江南的莲纹,“这是前几日香客送的,你们分着吃。”

孩子的娘忙摆手:“主持,这太金贵了,我们不能要……”

“拿着吧,”慧明把纸包塞进她手里,“娃长身体,不能饿着。”他起身时,苏晓看见他僧袍的内袋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旧布——那布的花纹,竟和她外婆从前给她缝肚兜的花纹一样,是江南常见的缠枝莲。

“夜里霜重,”慧明转头对身边的弟子静安说,“把库房里的旧棉絮拆了,给大家缝个厚垫子。静安,你手巧,缝的时候多絮点,别让风透进来。”

静安是个瘦高的弟子,平时总低着头,说话也细声细气的,此刻却用力点头:“弟子记下了,主持放心。”

风掀起慧明的僧袍,苏晓看见他腰间挂着个旧木鱼,木头上刻着个模糊的“景”字,边缘被摸得发亮。她忽然想起什么,像有片碎玻璃在脑子里晃——她小时候在江南外婆家,也见过这样的木鱼,是外婆家隔壁的教书先生用的,先生姓陈,总给她讲故事。

直到入夜,苏晓跟着慧明进了藏经阁。烛火跳着,把书架上的古籍映得发黄发脆,有些书页上还沾着旧渍,像是茶水,又像是泪痕。慧明从最高一层抽出本线装书,书脊上写着《净云寺记》,封面是深蓝色的布,边角都磨白了。他翻页时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纸,指腹拂过“天魔”二字时,指尖微微发颤,苏晓看见那两个字旁边,有人用朱笔写了个“守”字,笔迹遒劲。

“景明,”阁外传来脚步声,是前任主持了尘和尚,手里端着碗热茶,水汽裹着陈皮香,“又在看这个?夜里凉,喝口茶暖暖。”

了尘和尚的眉毛都白了,脸上满是皱纹,却总是笑着,像晒透的核桃,硬壳里藏着软仁。他把茶递给慧明,看见苏晓,也没惊讶,只笑着点头:“姑娘也是来听故事的?”

苏晓愣了愣,慧明却先开口:“师父,她是来帮我们的。”

了尘坐下,指尖敲了敲书页:“这书里记着净云寺的根,也记着我们的本分。景明,你还记得你刚来时的样子吗?”

慧明捧着茶,热气模糊了他的眼:“记得。那年我十七,穿着娘缝的蓝布衫,抱着爹娘的牌位,在山门外跪了三天三夜,手里还攥着赶考的凭证,上面的墨都被雨打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