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道金牌,没有召回一位忠臣,反而逼出了一位决心以铁血手段肃清内部、再造乾坤的统帅。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猛地拐了一个弯,驶向了一条充满铁与火、也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岔路。
郾城城头那石破天惊的宣言,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天下。岳家军没有如临安所愿班师南归,反而在短暂的休整后,如同一条沉默的巨龙,掉头西向,直扑荆襄腹地。
军纪严明,行动迅捷。岳飞深知,此举无异于与整个朝廷公开决裂,时间至关重要。他必须在临安做出有效反应之前,稳固根据地,整合力量,厘清内部。沿途,他传檄各州府,并未直言“清君侧”,而是以“奉密诏肃清奸党,整饬边备”为名,檄文中痛陈秦桧等人“蒙蔽圣听,结党营私,沮挠北伐,其心可诛”,强调“外患未平,内忧先作,非社稷之福”,宣称此举旨在“扫清君侧,以安社稷,俾北伐大业得以竟全功”。
檄文所至,天下震动!
临安朝堂,如沸鼎般炸开。赵构在最初的惊怒之后,陷入了更深的恐惧与猜疑。他不敢相信,那个一向以“忠义”自诩的岳飞,竟敢真的抗旨不尊,甚至挥师内向!秦桧更是又惊又怒,他一面在赵构面前痛斥岳飞“狼子野心,形同叛逆”,一面紧急调兵遣将,试图阻截岳家军,同时加紧罗织罪名,要将岳飞彻底钉在叛臣的耻辱柱上。
然而,舆论并未完全一边倒。岳家军多年抗金,战功赫赫,深得民心。尤其是在饱受战乱和渴望恢复的士民心中,岳飞的形象早已神化。不少人虽对其“西进”之举感到惊骇,却也暗中同情,甚至期待。加之秦桧集团平素倒行逆施,结怨甚广,朝野内外,暗流汹涌,观望者众。
岳家军一路西行,并未遭遇大规模抵抗。沿途州县,或慑于岳家军兵威,或内心倾向岳飞,大多选择闭城自守,或象征性阻拦后便即放行。岳飞的目标明确——荆襄!这里地处南北要冲,物产丰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原本就是岳家军经营多年的后方基地之一,在此立足,进可虎视临安,退可屏障川蜀,北可伺机出击。
兵不血刃,岳家军主力抵达襄阳。这座雄城,此刻成为了风暴的中心。
帅府之内,气氛凝重。烛火映照着岳飞棱角分明的脸庞,连日奔波与巨大压力,让他看起来更加清瘦,但眼神中的锐利与坚定,却前所未有。
“元帅,临安已下诏,斥我等为叛军,削去元帅官职,并令张俊、刘光世等部向我逼近。”张宪呈上最新的情报,眉头紧锁,“此外,朝廷使者已至江陵,试图说服荆湖北路安抚使刘锜,与我等为敌。”
牛皋怒道:“刘锜那厮,素与元帅不和,此次定会落井下石!”
岳飞沉默片刻,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刘锜是员骁将,并非秦桧一党。其所虑者,无非是我岳飞‘叛逆’之名,恐与我合作,玷污其忠君之名,亦恐朝廷日后清算。”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麾下众将:“当务之急,非是急于与朝廷兵马开战,而是稳固荆襄,整肃内部,厘清名分,争取人心!要让天下人明白,我岳飞并非造反,而是‘清君侧,靖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