觐见结束后,谢珩转身离开。经过屏风时,他的脚步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屏风深处。赵灵曦屏住呼吸,心脏砰砰直跳。片刻后,他才收回目光,大步走出了御书房。
直到那道挺拔的身影彻底消失,赵灵曦才松了口气,手心已经沁出了细密的冷汗。她不知道,这仅仅是她与谢珩的第一次交锋,往后的无数日夜,他们将在权力的漩涡中相互纠缠,爱恨交织,再也无法分割。
第二章 风波乍起,锋芒初露
摄政王谢珩的到来,确实如赵灵曦所料,给朝堂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他雷厉风行,上台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裁撤冗余官员,整顿军纪,严查贪腐,一系列举措虽然有效,却也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
以丞相李德安为首的保守派,对谢珩极为不满,屡次在朝堂上发难,指责他“独断专行,有不臣之心”。谢珩却始终不为所动,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和新帝的信任,一次次化解了危机。
赵灵曦虽深居后宫,却也时刻关注着朝堂的动向。她从皇兄的只言片语中,从宫中的流言蜚语里,拼凑出谢珩的行事风格,对这个男人的认知也渐渐立体起来。她不得不承认,谢珩确实有治国之才,若不是他,大曜王朝恐怕早已陷入更大的混乱。
但这份认可,很快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
那日,赵灵曦带着侍女去御花园赏花,无意间听到几个内侍在私下议论,说摄政王为了巩固权力,暗中勾结蛮族,用边境的粮草换取蛮族的支持。
“这话可不能乱说!”一个内侍压低声音道,“摄政王可是咱们大曜的功臣,怎么会做出这种通敌叛国的事?”
“怎么不能?”另一个内侍反驳道,“我听我远在边境的亲戚说,上次蛮族突然撤军,就是因为得到了摄政王的好处。而且最近有不少粮草在运输途中失踪,说不定就是被摄政王送给蛮族了!”
这些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赵灵曦的心上。她想起谢珩在边境的赫赫战功,想起他在御书房内的沉稳模样,实在无法相信他会通敌叛国。可这些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又让她不得不心生疑虑。
回到瑶光殿后,赵灵曦坐立难安。她知道,这种流言一旦扩散开来,不仅会动摇谢珩的地位,更会让大曜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她不能坐视不理。
当晚,赵灵曦借着给太皇太后请安的名义,来到了长乐宫。太皇太后是先帝的生母,历经三朝,心思缜密,威望极高。赵灵曦将自己听到的流言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太皇太后,希望能得到她的指点。
太皇太后听完后,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灵曦,你能有心关注朝堂之事,哀家很欣慰。但流言止于智者,谢珩此人,哀家观察了许久,虽性情冷冽,手段强硬,却绝非不忠不义之人。这些流言,恐怕是有人故意散布,想要挑拨离间,坐收渔翁之利。”
“那我们就眼睁睁看着流言扩散吗?”赵灵曦急道。
“当然不能。”太皇太后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你皇兄年轻,根基未稳,谢珩是他目前最得力的助手。我们必须查清流言的源头,还谢珩一个清白,同时也要揪出背后的黑手,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