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庭审的时候,林小夏的律师质疑监控角度,说我‘可能有隐形摄像头’,但我播放了AI修复的视频,揭露了她们删除记录、伪造‘被骚扰’现场的证据,”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最后法官宣判她们诽谤罪成立,那一刻我才明白,法律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前提是,你得敢站出来,用证据说话。”
“现在,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法务助理,同时也是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陈默看着台下的同学,“我见过很多被网络暴力伤害的人,有学生,有上班族,还有老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开始都选择忍,觉得‘清者自清’,但结果呢?谣言越传越广,最后连自己的家人都受到牵连。”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他顿了顿,目光坚定,“作为法学系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法条,更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当遇到不公时,别害怕,别退缩,收集证据,找律师,去法院——这不是‘小题大做’,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法律的尊重。”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教授走上讲台,拍了拍陈默的肩膀:“说得好,陈默。法律不是纸上谈兵,是要融入生活的。你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公,关键是,你们有没有勇气拿起法律的武器?”
下课后,有几个同学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陈默:“陈默学长,要是遇到网络暴力,怎么收集证据啊?”“学长,你当时找律师的时候,怎么判断律师靠不靠谱啊?”“学长,要是对方是网红,有很多粉丝,会不会影响判决啊?”
陈默耐心地一一解答,给他们分享了自己整理的“网络维权证据清单”,还推荐了几个靠谱的法律援助平台。他看着这些充满热情的学弟学妹,想起去年的自己——那时候他还在天台攥着手机,看着林小夏的视频崩溃,而现在,他已经能笑着给别人指路了。
离开教室时,张教授叫住他:“默默,系里打算让你担任‘反网络暴力学生宣讲团’的团长,下周去其他高校做宣讲,你愿意吗?”
陈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愿意,教授。我想让更多人知道,网络暴力不是‘小事’,维权也不是‘难事’——只要你敢站出来,就有人会帮你。”
第四章 外卖箱里的余生:错误的代价
十月的一个傍晚,陈默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咖啡,突然看见一个穿着黄色外卖服的身影匆匆走过。那身影很熟悉,长发扎成马尾,侧脸的轮廓像极了林小夏。
他愣了一下,追出去时,那人已经骑上电动车走了。电动车的后座上,放着一个旧旧的外卖箱,车把手上挂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个馒头和一瓶矿泉水。
陈默站在原地,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去年九月,林小夏在抖音上光鲜亮丽的样子,穿着名牌衣服,对着镜头哭诉“被偷拍”,视频获赞两百万;而现在,她穿着沾满油污的外卖服,连一顿正经饭都舍不得吃。
其实,林小夏和李雨晴被判诽谤罪后,并没有立刻入狱——因为她们主动赔偿了陈默的精神损失费,还在网上公开道歉,法院判了缓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