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回声
邵芸站在二十八层办公室的巨大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厚重的玻璃。窗外,整座城市被裹挟在年末最凛冽的寒潮里,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天际线,零星、细碎的雪花开始飘落,像是天空遗落的尘埃,预示着一场蓄势待发的大雪。
玻璃映出她清晰的身影——剪裁极尽利落的Armani黑色西装套裙,一丝不苟的乌黑长发在脑后盘成一个光滑紧实的发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对设计简约的黄金耳环,它们在她偶尔转动头部时,会折射出一点冷静的光芒。这是业内知名的商业律师邵芸,冷静、高效、无懈可击。可只有她自己看得见,映在玻璃那双眸子里,藏着一抹难以驱散的疲惫与空洞,与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如出一辙。
桌上的内线电话尖锐地响起,打破了室内的死寂。是助理提醒她三分钟后与客户的高层视频会议。邵芸深吸一口气,将杯中早已冷掉的咖啡一饮而尽,苦涩的滋味从舌尖蔓延到心底,却恰到好处地压下了那阵浮起的眩晕感。她转身,高跟鞋踩在柔软的羊毛地毯上,几乎发不出声音,就像她很多年来内心的某部分,寂静无声。
会议冗长而充满火药味,对方律师的每一个质疑都像出鞘的刀。邵芸习惯性地调动起全部精神,逻辑缜密,条款清晰,引经据典,步步为营。她擅长这种博弈,如同一个精密仪器,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找最微小的裂缝,然后给予致命一击。胜利的快感曾经让她着迷,但不知从何时起,那感觉变得稀薄,只剩下完成任务后的倦怠。
会议结束,已是华灯初上。雪下得大了些,纷纷扬扬,给城市的钢铁森林蒙上了一层虚幻的柔和。邵芸没有立刻离开,她重新站回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逐渐亮起的车灯汇成一条条缓慢移动的光河。手机屏幕亮起,是母亲发来的短信,只有简短的几个字:“小芸,下周三是你爸爸的忌日,别忘了。”
短短一行字,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击碎了她用繁忙构筑的所有防御。心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紧,钝痛感清晰而持久。
十年了。
父亲邵明远,那位总是穿着中式棉麻衬衫、身上带着淡淡墨香和书卷气的大学中文系教授,已经在那个同样大雪纷飞的冬夜,离开了整整十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不仅带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和支柱,也彻底扭转了邵芸的人生轨迹。
她曾是父亲的骄傲,是那个继承了他在古典文学上全部灵气与热爱的女儿。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老房子书房,是她记忆中最温暖的天堂。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满墙的书籍上,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和墨锭的独特气息。父亲会握着她的手,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临摹《兰亭集序》,他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小芸,你看,这个‘永’字,八法兼备。写字如做人,要端正,也要有风骨。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穿越千年的时光,诉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不同的灵魂。”
那时的邵芸,书包里总揣着写满诗句和随笔的笔记本,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用文字构建一个比现实更宽广、更温柔的世界。父亲的书房就是她的文学启蒙地,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红楼梦》的“悲金悼玉”,她的精神世界被那些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滋养得丰沛而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