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一边走,一边观察四周,心里暗暗记下路线。他现在最缺的是钱——明代用的是银子和铜钱,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连顿饭都吃不上。
“得想办法弄点银子。”沈砚摸了摸下巴,目光落在街边一家当铺门上。当铺的招牌是“宝昌当”,门口挂着一个大大的“当”字幌子,看起来生意不错。
他突然想起自己的身份——文物修复师。在现代,他能修复几百年前的文物,在明代,修复个古董应该不成问题吧?
沈砚打定主意,走进当铺。当铺里光线有些暗,柜台很高,柜台后面坐着一个留着山羊胡的掌柜,正拿着一个算盘算账。
“这位客官,是要当东西,还是赎东西?”掌柜抬起头,目光在沈砚身上扫了一圈,见他穿着粗布短打,眼神里多了几分轻视。
沈砚没在意,指了指柜台:“掌柜的,我听说你这儿收古董?我会修古董,不知道你这儿有没有需要修的物件,我修好了,你给点工钱就行。”
掌柜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会修古董?小子,你知道什么是古董吗?别是来骗吃骗喝的吧?”
沈砚早有准备,他看到柜台角落里放着一个破损的青花碗,碗口缺了一块,碗身上的缠枝莲纹也有一道裂痕,像是被人摔过。
“掌柜的,你那青花碗,是宣德年间的吧?”沈砚指了指那个碗,“碗口的缺口,用金箔补太俗,用同色的瓷土补,再画上缠枝莲纹,就能复原七八分。裂痕处用糯米汁混合瓷粉填补,再入窑低温烧一下,基本看不出痕迹。”
他说的是现代文物修复里的“无痕修复”手法,虽然明代没有这种技术,但他说的材料——瓷土、糯米汁、金箔,都是明代能找到的。
掌柜的脸色变了,他拿起那个青花碗,仔细看了看:“你怎么知道这是宣德青花?这碗的底款都磨没了。”
“宣德青花的釉色是亮青釉,胎质细腻,你看这碗底,虽然没有款识,但胎土泛白,是景德镇的高岭土。还有这缠枝莲纹,花瓣饱满,线条流畅,是宣德年间的典型风格。”沈砚随口说道,这些都是他在博物馆里看了十几年的基本功。
掌柜的放下碗,重新打量沈砚,眼神里的轻视变成了惊讶:“你还真懂?那你说说,这碗要是修好了,能值多少?”
“现在破损了,最多值五两银子。修好了,至少能值二十两。”沈砚报出价格,心里有底——宣德青花在明代就很值钱,完好的碗碟,确实能卖到这个价。
掌柜的眼睛亮了,他沉吟片刻,道:“好!我就信你一次。你要是能把这碗修好,我给你五两银子工钱,怎么样?”
五两银子!沈砚心里一喜,他查过明代的物价,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米,五两银子足够他在青溪镇租个房子,过几个月了。
“成交!”沈砚立刻答应,“不过我需要材料——细瓷土、糯米、瓷粉、颜料,还有一个小窑炉,低温烧就行。”
“没问题!材料我这就让人去准备,窑炉的话,后街有个烧瓷器的小作坊,我跟老板熟,你可以去那儿用。”掌柜的做事很爽快,立刻叫伙计去准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