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闵文清揣着存款单,去了村支书家,村支书李建国正在院子里编竹筐,看到他,放下竹条“文清,你真要承包那片荒地?”
“嗯,李叔,我想承包十年,每年一千块一亩,这是第一年的承包费”闵文清掏出一万块现金,放在石桌上。
李建国看着现金,又看了看闵文清,皱着眉“那片地荒了三年,石头多,土还薄,之前有个老板来包过,种西瓜全死了,最后赔了钱走的,你不再想想?”
“李叔,我想好了,就种番茄”闵文清语气坚定“我已经查过资料了,那片地的土壤酸碱度刚好适合我的番茄品种,只要好好打理,肯定能种好”。
李建国见他坚持,也没再多劝,当天就帮他办好了承包手续,闵文清拿着土地承包合同,心里踏实多了。
下午,他借来村里王大爷的拖拉机,开始翻地,荒地确实难弄,土里全是拳头大的石头,他得先把石头捡出来,堆在路边,再用犁把土翻松。
太阳晒得他后背发烫,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土里,很快就没了踪影,他却一点也不觉得累,每翻出一块石头,他都觉得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傍晚的时候,他正弯腰捡石头,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他回头一看,是发小周磊,背着个相机,正对着他拍照。
周磊高中毕业后没上大学,在县城开了家照相馆,平时就爱拍点村里的新鲜事发朋友圈,他举着相机,笑着说“哟,这不是大学生闵文清吗?怎么沦落到捡石头了?”
闵文清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磊子,别拍了”。
周磊却没停,还点开了大学同学群,把照片发了进去,配文“高材生闵文清的田间初体验,这石头捡得比谁都认真,看来是要在农村扎根了!”
没过几分钟,闵文清的手机就响了,是同学群的消息提示,张鹏发了个“笑到流泪”的表情包“闵文清,捡石头累不累啊?要是实在混不下去,来我这儿当个助理,虽然月薪只有五千,但至少不用晒黑啊”。
李娜也跟着发消息“当初还以为文清多有志向,原来只是想当‘新农人’啊,不过也好,至少为乡村振兴做贡献了,值得鼓励”,后面还加了个“加油”的表情,阴阳怪气的。
其他同学也跟着附和,有人发“农村欢迎你”的段子,有人问“要不要帮忙买锄头”,群里一片热闹,全是调侃的话。
闵文清深吸一口气,把手机调成静音,继续捡石头,他看着手里的石头,又看了看这片翻了一半的荒地,突然笑了——这片别人眼里的“废地”,在他眼里,就是未来的“宝地”。
天黑的时候,他终于把地里的石头捡得差不多了,看着堆在路边的石头堆,又看了看翻松的土地,他掏出手机,给省农科院的专家发了条消息“王教授,我这边荒地已经翻好了,什么时候能寄种子?”
专家很快回复“明天就寄,记得按手册调土壤PH值,有问题随时问我”。
闵文清收起手机,推着拖拉机往家走,路上的路灯亮了,昏黄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质疑声还会有,但只要他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让所有人都闭嘴。
第3章:反常的绿苗
闵文清收到省农科院寄来的番茄种子时,是第二天下午,快递盒里装着十斤种子,还有一本厚厚的种植手册,封面上印着“高糖樱桃番茄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