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深夜来访与罪恶套餐
我的工作室,更像是一个情绪刑场。隔音软包墙壁吸走了所有多余的声音,只留下心跳和忏悔。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试图掩盖那种无形无质、却又真实存在的——人味儿馊了的气息。不是肉体上的,是灵魂发酵后的酸腐气。
我叫林辰,职业是心灵净化师。听起来挺玄乎是吧?简单说,就是高级心理垃圾清运工。客户付费,我负责引导他们把积压多年、见不得光的心理垃圾——我们行话叫“阴暗面”——倒出来,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心灵就像被84消毒液刷过一样,锃光瓦亮,还能闻见淡淡的柠檬香。
当然,这是广告词。实际操作起来,更像是无麻醉开颅手术,只不过掏的不是脑仁,是烂账。
我们不判断对错,不论是非。这是行规。就像律师替罪犯辩护,医生给恶人治病,我们只负责“净化”。至于净化的原料是什么?一桩亏心事?一段扭曲的欲望?甚至是一桩隐藏的完美犯罪?呵,那只是工作附带的赠品,我不关心。
至少,在遇到王承福王总之前,我是这么告诉自己的。
王总是本市著名企业家,慈善榜常客,媒体笔下的模范丈夫、慈祥父亲。他坐在我对面的定制沙发上,屁股只沾了三分之一,高级定制西装也撑不起他此刻垮塌的肩膀。
“林大师,我……”他搓着手,名贵的腕表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射着微弱的光,“我最近睡不好,总是做噩梦,心里像压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
标准开场白。几乎每个客户都这套说辞,仿佛罪恶感也有统一的出厂设置。
“王总,在这里,请称呼我林师傅就行。”我给他倒了杯温水,声音平稳得像心电图上的直线,“‘大师’听着像街边算命的。我们这儿是科学,嗯,至少是半科学。说说看,那块大石头,长什么样?”
引导过程需要技巧。不是倾听,是刺激。像用一根冰冷的探针,小心翼翼地戳刺那些早已化脓的记忆神经节。
王总的叙述颠三倒四,充满自我美化的修饰和因果倒置的辩解。核心内容大概是:他年轻时创业,有个竞争对手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差点让他破产。他绝地反击,手段嘛……他含糊其辞,只说“利用了对方的弱点”。
“什么弱点?”我问,声音轻得像羽毛,落点却精准得像手术刀。
王总的额头开始冒汗。“他……他家庭关系不太好,夫妻感情破裂,他本人好像也有点……情绪问题。”
“您具体做了什么?”我步步紧逼,同时调整着桌上一个不起眼的、刻着复杂纹路的青铜镇纸的角度。这东西能辅助引导情绪聚焦。
“我……我匿名给他妻子寄了一些……照片,还有他公司一些财务上的小纰漏……”王总的声音越来越低,“后来,他妻子大闹公司,引发审计……他崩溃了,公司很快垮了……听说他后来……跳楼了。”
他说完了,虚脱般靠在沙发上,不敢看我。
就这?我内心撇撇嘴。富豪们的阴暗面,有时候俗气得像八点档连续剧。嫉妒、贪婪、背叛、落井下石……剧本都差不多,只是道具和金额不同。
但流程还得走。客户的阴暗面,无论大小,都是我们净化的话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