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苏晚接过盒子,打开时,胭脂的甜香混着荷风飘过来,她的脸颊瞬间红得比胭脂还艳,小声道:“公子费心了。”

两人沿着荷池边的石子路走,苏晚打开食盒,里面是两块枣泥糕,“我阿娘做的,公子尝尝。”

林砚咬了一口,甜而不腻,枣香里还带着点桂花的清味。

他忽然想起自己连早饭都没吃,肚子不争气地叫了一声,惹得苏晚笑出了声,眼尾的细纹都透着温柔。

“对了,王掌柜昨日还问起你。” 苏晚忽然说,“他说你那烘干药材的法子太好用,想请你再改良些工具,还说愿意给你分成。”

林砚心里一动 —— 这正是他需要的机会。他在现代学的热力学知识,在唐朝或许真能派上用场。

3

第二日,林砚跟着苏晚去了王记药铺。

王掌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留着山羊胡。

见林砚来了,忙把他迎进后堂:“林公子,你上次那竹筒烘干法,救了我半仓黄连!可这法子太慢,一次只能烘一小筐,要是能一次烘十筐,我这药铺的生意就能再扩一倍!”

林砚蹲在后堂的药材堆前,盯着现有的烘干架 —— 就是个木架子,上面铺着竹席,靠太阳晒,遇上下雨就歇业。

他脑子里飞快盘算:要提高效率,得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温度可控,二是空气流通。

“王掌柜,我需要陶管、铁板、还有铁匠铺打的铁架子。” 他边画草图边解释,“我想做个‘多层烘干炉’,下面烧炭火,用陶管把热气导上去,分三层铁板放药材,每层都留通风口,热气循环,既能控温,又能加快水分蒸发。”

王掌柜看着草图上歪歪扭扭的线条,半懂不懂,但见林砚说得笃定,又想起上次的黄连,咬牙应了:“行!我这就去订陶管,铁匠铺那边我也熟,三日之内给你凑齐材料!”

接下来三天,林砚几乎住在了药铺后堂。

苏晚每天都来帮忙,帮他递工具、算尺寸,有时林砚忙得忘了吃饭,她就从家里带了粥来,看着他喝完才走。

有次林砚在焊接铁架时,不小心被火星烫了手,苏晚立刻从药篮里掏出烫伤膏,小心翼翼地给他涂,指尖触到他的手背,两人都愣了一下,又飞快移开目光,空气里满是尴尬的甜。

第四日清晨,多层烘干炉终于成了。

铁架子分三层,每层铺着带细孔的铁板,下面的炭火盆通过陶管连接,热气顺着陶管往上走,从每层的通风口散出。

王掌柜抱来一大筐潮湿的甘草,铺在铁板上,点燃炭火。半个时辰后,甘草就变得干爽,摸起来还带着点温热,药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