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呢,”妈妈笑着说,“你爸的降压药还有一瓶,我的哮喘药也够,你不用操心我们,好好上班就行。对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老家的柿子熟了,你最爱吃。”
“下周末我回去,”林晚说,“到时候我带点东西回去,顺便看看你们。”
挂了视频,林晚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踏实了不少。她这一周的休息时间没白费,不仅买了首批食品类物资,还跟妈妈初步通了气,让她接受了“囤货”这件事。接下来,她打算利用下周末回老家的时间,整理储藏间,把物资分类放好,再跟妈妈好好聊聊“准备应急物资”的事,慢慢说服她。
她拿起手机,给陈屿发了条微信:“我下周末回老家,你要是也回去,咱们一起整理储藏间吧,顺便看看你买的手动水泵怎么安装。”
陈屿很快回复:“好啊,我正好也想回去看看我妈,到时候联系你。”
林晚放下手机,走到书桌前,拿起那张应急物资清单,在“食品类”后面打了个勾,接下来该准备“医疗类”了——她打算先从网上买些常用药,再去医院的药房问问能不能多开点父母的慢性病药,一步步来,把准备做扎实。
她知道,现在离“末世”还很远,但提前准备,就像给家人买了一份“安全保险”,就算真的遇到危机,也能有底气应对。而这份底气,要靠她一点一点积累,靠她利用每一个休息时间,慢慢囤起来。
第三章 医疗物资筹备:以护士的专业,把“救命的底气”囤扎实
林晚是在一次急诊抢救后,真正意识到“医疗物资必须提前囤”的紧迫性。
那天是周二白班,她刚换好药,急诊通道就传来急促的推车声——是个车祸伤员,大腿动脉破裂,血压一路往下掉。抢救室里,医生喊着“要止血带!要无菌纱布!”,她转身去拿急救箱,却发现常用的卡扣式止血带只剩最后一个,无菌纱布也只剩两卷。“怎么回事?上周不是刚补过货吗?”护士长一边拆新的纱布包装,一边皱眉。
“库房说最近厂家供货慢,止血带和纱布都只到了一半。”负责库房的小周跑进来,手里拿着两包没拆封的止血带,“这是仅剩的库存了,后面要等下周才能补货。”
林晚攥着手里的止血带,看着医生用它紧紧勒住伤员的大腿,鲜血终于慢慢止住,心里却一阵发紧。她太清楚医疗物资短缺的后果了——要是刚才那最后一个止血带用不了,要是纱布不够,伤员很可能撑不到手术。而这还只是日常急诊,要是真遇到极端天气或灾害,交通中断、库房断供,到时候缺的可就不只是止血带和纱布了。
“下班后别走,咱们盘点下科室的应急医疗物资,再补个申请单。”护士长拍了拍她的肩,语气里带着焦虑,“最近天气怪,谁知道后面会不会出什么事,多备点总没错。”
林晚点点头,心里那份“囤医疗物资”的念头,瞬间从“计划”变成了“紧急任务”。
第一步:列一份“专业级”医疗清单
下班后,林晚没直接回家,坐在护士站的电脑前,打开了《临床急救物资配置指南》——这是她当年考护士证时背过的资料,现在正好派上用场。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开始列清单,每一项都标注了“用途”“规格”“数量”和“选购理由”,比之前列食品清单时还要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