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勋之忆
1993年的夏末,北方小城边缘的山村依然闷热。青石村坐落在山坳里,一条土路蜿蜒而出,通向二十里外的县城。村子里大多是老房子,墙皮剥落,露出里面的土坯。村中央有棵老槐树,据说已有三百岁,枝叶茂密如华盖,是村民们纳凉闲聊的好去处。
这天傍晚,七十岁的李卫国正坐在老槐树下的石碾上,擦拭着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夕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勋章表面跳跃出点点金光。他的手粗糙如树皮,指节因常年劳作而粗大变形,但动作却轻柔得很,仿佛触碰的是易碎的梦。
“老李头,又显摆你的宝贝呢?”五十多岁的村长张建国扛着锄头路过,笑着打趣。
李卫国头也不抬,“去去去,你小子懂什么。这是念想,是命。”
张建国放下锄头,凑近了看。那不是一枚,而是一小木盒的勋章,排得整整齐齐。最上面是抗美援朝的一级国旗勋章,往下是解放战争的解放奖章,还有一枚独立自由奖章和两枚三等功奖章。
“说真的,老李头,您这一盒子,能换县城一套房了吧?”
李卫国猛地合上盒子,瞪起眼来:“放屁!这是能换钱的东西吗?这是多少条命换来的!”声音洪亮如钟,完全不像古稀老人。
张建国讪笑着后退两步:“开个玩笑嘛。谁不知道您李老爷子当年一个班打得就剩您一个,还带回来三个伤员。咱们青石村谁不敬您三分。”
李卫国神色稍缓,小心翼翼将勋章别在汗衫左胸位置。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每逢重大节日或心情好时,就会别上一枚。今天是他入朝作战43周年纪念日。
村子里渐渐热闹起来。下地干活的村民们陆续回村,妇女们开始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孩子们在村中空地上追逐打闹,笑声在群山间回荡。
青石村不大,百来户人家,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但这个村子有个特别之处——村里有十七位退伍老兵,其中最年长的九十有二,参加过抗日战争;最年轻的也五十出头,是从越战战场下来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军人背景。
李卫国站起身,捶了捶腰。他的目光扫过村子,最后落在远处玩耍的孩子们身上。那里有他的孙子小石头,刚满六岁,调皮得像只猴子,正和其他孩子玩捉迷藏。
“小石头!回家吃饭了!”李卫国喊道。
小男孩回头做了个鬼脸,继续疯跑。
李卫国摇摇头,嘴角却带着笑。他转身朝自家小院走去,胸前的勋章在夕阳下闪着光。
村口这时开来一辆破旧的白色面包车,尘土飞扬。车子在村头老槐树下停住,下来一男一女。男人约莫三十五六,花衬衫,牛仔裤,头发抹得油亮;女人看上去年轻些,花裙子,高跟鞋,在这土路上走得踉踉跄跄。
“大哥,请问这是青石村吗?”男人掏出烟,递给刚要走开的张建国。
张建国打量了一下来人,接过烟别在耳后:“是啊,你们找谁?”
“我们是县里民政局的,来做退伍军人普查。”男人笑着说,露出一口黄牙,“听说咱们村老兵多?”
张建国顿时来了精神:“那可多了!咱们青石村可是有名的英雄村!最老的赵老爷子,打过日本鬼子;还有李老爷子,朝鲜战场上的英雄;钱家老二,越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