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跟着哼,声音轻,却像把钥匙,把我锁在门外。
我蹲下来,把备用耳机塞进书包,转身回宿舍。
走廊灯管嗡嗡响,影子拖得老长。
十点四十,宿舍熄灯。我把存钱罐倒扣过来,一枚硬币也没掉出。
我把空罐塞进柜子最里面,拉上布帘。
耳机送出去了,我也听清了:
他需要的,只是听众,不是我。
卷4 匿名明信片
高中|2014年|16岁
01 夜投邮筒
高二开学,学校后门新设一只绿色邮筒。
晚自习后,我抱着练习册往宿舍走,在便利店门口停住。
货架上摆着一叠明信片,星空图案,五毛一张。
我买了三张,用柜台上的圆珠笔写下第一行字:
“今晚琴房灯亮到十点半,别太晚。”
落款空白。写完,贴好邮票,我走到学校后门,把卡片塞进绿色邮筒。
铁皮盖子“哐”一声合上,声音闷而短。
回宿舍的路灯坏了两盏,光线暗淡。
我把手插进口袋,掌心有一层薄汗。
第一次做这样的事,说不清是紧张还是新鲜。
第二天中午,我去教学楼一层的信箱区。
沈砚的班级信箱是B-17,白色小格,锁眼有点锈。我把信封推进去,听见纸边刮擦铁皮的细响。
信封很薄,不仔细看,会以为只是广告单。
那天之后,我每月一号写一张。内容很短:
“降温,外套在柜子里。”
“食堂草莓面包排队人多,早点去。”
“琴房空调坏了,别感冒。”
从不问归期,也不留名字。
写完后,照常投进B-17。
周梨发现我总在便利店挑明信片,问我给谁写。
我说:“练手。”她哦了一声,没追问。
02 未拆一叠
高三上学期,我写完第十五张卡片,内容只有一句:
“今天雪大,路滑。”
投进信箱时,我注意到B-17里已经塞得半满。
沈砚的班级信箱挂在教学楼一层,和我隔两排。
我路过时,会看见那只白色信封插在格子里,边角不整,像被人抽出来又塞回去。
可它始终没被拆开。
我开始留意沈砚的习惯。
每周三下午,他会在琴房练到六点,然后去食堂二楼。排队时,他习惯把手机反扣在桌面,屏幕朝下。
我坐斜对角,能看清他后颈的发尾比暑假又长了些。
有一次,我故意提前两分钟经过B-17,看见沈砚站在信箱前。他没拿钥匙,只是伸手拨了拨里面的信件。
我的白色信封被推到最里面,又被其他广告单盖住。
整个过程不到五秒,他转身离开,表情平静。
回到宿舍,我把剩下的明信片收进抽屉。纸质边缘起了毛,颜色也旧了。
周梨靠在床头背单词,见我发呆,说:
“快高考了,别写太多,浪费时间。”
我点头,却还是继续写。
每月一张,从未间断。
内容越来越短,有时只剩四个字:
“注意嗓子。”
03 沉默裂缝
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结束。
我写完第二十张明信片,内容只有十二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