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不相信巧合。”陈深摇头,“尤其是在凶杀案中。”

夜深人静,陈深独自翻阅着林静的资料。这位音乐天才的人生如同流星般短暂而耀眼:四岁学琴,七岁登台,十六岁已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二十五岁达到事业巅峰,却在三年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官方说法是抑郁症,但当时就有不少猜测和谣言。林静死后不久,她的经纪人车祸身亡,几项重要调查也随之不了了之。

陈深打开一段林静生前的演出视频。画面中的青年女子苍白消瘦,手指在琴弦上飞舞时却充满魔力。她演奏的是帕格尼尼的随想曲,技巧完美到近乎非人。但当镜头推近时,陈深注意到林静眼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哀伤,仿佛她正在用琴声诉说不为人知的痛苦。

一段采访视频引起了陈深的注意。那是林静去世前三个月的一次音乐节后台采访。年轻的女记者问及她未来的计划,林静沉默良久,然后轻声说:

“音乐是我的救赎,也是我的囚笼。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能创造一个纯粹由音乐组成的世界,没有伤害,没有背叛,那该多好。”

记者笑了:“像全息音乐会那样的?”

林静的表情变得复杂:“比那更真实。一个你可以触摸、感受、生活的世界。”

当时大家都以为这是艺术家的浪漫幻想,但现在陈深不禁产生了疑问。

手机铃声打断了陈深的思绪。是法医周雨。

“陈深,张建国的尸检结果出来了。”周雨的声音异常严肃,“他的肾上腺激素水平是正常人的二十倍。这不是普通的心脏病发作,他是被活活吓死的。”

“什么能让人产生如此极度的恐惧?”

“我不知道,但他的大脑皮层活动显示,在死亡瞬间,他确实看到了某种...难以置信的景象。”

挂掉电话后,陈深继续观看林静的采访视频。当记者问及她对未来的看法时,林静说了一句奇怪的话:

“死亡不是终点,只是数据的重组。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陈深反复播放这一段。林静说这句话时,眼神飘向远方,仿佛在看向某个不在场的人。

数据重组。另一种形式存在。

陈深忽然想起什么,打开电脑搜索起来。几分钟后,他找到了——一篇关于林静基金会资助项目的科技新闻报道。基金会由林静的遗产设立,一直致力于音乐教育,但三年前开始资助一家名为“回声计划”的科技公司。

“回声计划”的主营业务是:高保真全息投影和人工智能人格模拟。

陈深感到背脊一阵发凉。

3

“回声计划”总部位于城市高新科技园区,建筑外观如同一颗巨大的水滴。前台机器人引导陈深来到会客室,整面墙壁是流动的数据可视化图像。

“陈警探,久仰。”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性走进来,伸出手,“我是沈卓,‘回声计划’的技术总监。”

沈卓穿着一身简洁的科技感十足的服装,眼神锐利而聪明。陈深注意到她左手腕上戴着一只不同寻常的手表——表盘显示的不是时间,而是不断变化的代码流。

“感谢您抽出时间。”陈深出示了证件,“我在调查几起案件,发现死者都与林静基金会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