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10-16 03:32:19

如今,他早已长眠于香山脚下的公墓,而他的女儿,正踩着他当年测绘的轨迹,在同一片土地上叩问历史。陈淑芬忽然笑了,眼底泛起泪光。她仿佛看见丈夫从旧照片里走出来,咧嘴一笑,抓起那瓶二锅头:“嘿,我就说咱小雅!骨子里淌着老北京的地气!来,为了闺女‘踩’着她爹当年画下的地图,干!”

窗外,一缕阳光斜照进来,拂过供桌上的自来红点心,那熟悉的甜香氤氲开来,与记忆深处的酒香交织。清明,不只是祭奠过往的日子,更是血脉与土地之间一场无声的对话。而这张地图,不只是纸,它是时间的信使,是父女两代人跨越时空的握手,是这座城市永不沉睡的灵魂,在某个春日清晨,轻轻叩响了门扉。

一周前,陈淑芬的车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乘客——一位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走出、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教授,正赶往机场。车轮碾过城市喧嚣的街道,车内却仿佛被一段尘封的往事悄然填满。老教授一上车便提起小雅参与发掘的那座西汉墓葬,语气中难掩激动:“彩绘釉陶俑!保存得相当完整,釉色还泛着光,这在南方潮湿土层里极为罕见!你们家小雅那组,更了不起——率先引入高光谱遥感与三维激光扫描融合技术,精准锁定了墓道的走向和结构层次,连专家评审会上都点了名表扬,说这是田野考古智能化转型的典型范例。”

陈淑芬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方向盘,指尖微微发烫。她虽听不懂“遥感探测”“点云建模”这些术语,但女儿的名字被这样郑重提起,像一束光照进了她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她嘴角扬起,声音轻却坚定:“是啊,打小就爱蹲在院子里挖泥巴,非说底下埋着‘宝贝’,谁劝也不听。”老教授闻言笑了,眼中泛起追忆的微光:“现在的年轻人有福了,有科技撑腰。我们那会儿呢?一把洛阳铲,一卷五米皮尺,一双解放鞋,图纸全靠脚量、眼记、手绘。”他顿了顿,望向窗外飞逝的楼宇,“有时候一场大雨,就把刚画好的探方边界冲没了,只能重来。可心里踏实——那是用脚步和汗水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考古。”

这番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陈淑芬记忆的门锁。她仿佛又看见四十多年前的丈夫——那个年轻的考古队员,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腰间别着卷尺,像古代侠客佩剑般利落。他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穿行在北平城的胡同与郊野之间,烈日下汗湿的后背印出盐霜,图纸包在油纸里,贴着胸口防潮。他常笑着说:“考古不是挖宝,是跟时间对话。”如今,女儿小雅站在烈日炙烤的探方边缘,手持全站仪校准坐标,脸庞晒得黝黑发红,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滑落,滴进泥土。可她的眼睛亮得惊人,像盛着整片星空。

当晚视频接通,陈淑芬看着屏幕里女儿被晒得脱皮的脸,心疼得几乎哽咽:“妈看到你们挖出的宝贝,比谁都高兴。可再忙,也得护着点自己啊!那防晒袖套寄出去三天了,收到了吗?一定要戴上!别嫌麻烦,干活时也别光套手上——把它们缠在铁铲柄上!那金属在太阳底下烫得能烙饼,空手去握,手心立马起泡!”她絮絮叨叨,像从前送孩子上学般不厌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