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项目初具雏形。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他们需要测试图像识别准确率,这需要大量不同光线、角度下的物体照片作为数据支撑。
“我们需要拍至少一千张各种物体的照片。”宋知年看着初步测试结果,眉头紧锁,“工作量太大了。”
“这个简单!”江月眠一拍手,“可以找同学们帮忙啊!”
宋知年立刻否定:“不行。”
他几乎能想象到同学们会如何反应——嘲笑他们做无用的东西,或者更糟,同情他。
“相信我一次。”江月眠认真地看着他,“明天早自习给我五分钟,我会说服大家。”
宋知年想拒绝,但看着她坚定的目光,鬼使神差地点了头。
第二天早自习,江月眠果然走上讲台。宋知年低着头,不敢看同学们的反应。
“大家好,我和宋知年同学正在参加编程创新大赛,我们开发了一款帮助视障人士识别物体的APP。”江月眠开门见山,投影仪上展示出他们的作品界面,“但现在我们遇到了数据不足的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
教室里鸦雀无声。宋知年握紧了拳头,等待嘲笑声响起。
“我们需要大家帮忙拍摄各种日常物体的照片,比如水杯、书本、手机等等,从不同角度和光线下拍摄。”江月眠继续解释,“所有照片都会匿名处理,仅用于训练图像识别模型。愿意帮忙的同学可以加这个群,我们会详细说明要求。”
令宋知年惊讶的是,台下没有嘲笑,反而有不少同学表现出兴趣。
“视障人士用的APP?好酷!” “怎么帮忙?我手机像素很高!” “我可以拍很多书的不同角度!”
学习委员首先站起来:“这个项目很有意义,我参加。”
接着是几个平时对编程感兴趣的同学:“加我一个!”
更让宋知年震惊的是,连陈浩也举了手:“我们篮球队可以拍各种运动器材的照片。”
江月眠笑着感谢每个人,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微信群二维码。下课后,竟然有二十多人加入群聊。
“你看,大家其实很善良。”课后,江月眠对宋知年说。
宋知年沉默地看着群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纷纷上传自己拍的照片,还有人提出改进建议。这是他三年来第一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然而好景不长。两天后,当宋知年走进教室时,明显感觉到气氛不对。同学们看他的眼神怪异,有人窃窃私语,见他进来立刻噤声。
课间,他去卫生间时,偶然听到隔间外的对话:
“真的假的?他爸妈是贪污犯?” “千真万确,听说贪了几千万,害得好多家庭破产。” “那他哪来的钱上学?是不是赃款?” “说不定呢,离他远点吧...”
宋知年的手缓缓握成拳。原来温暖的假象这么容易被戳破,只需一点关于他过去的提醒,就能让所有人回到对他的偏见中。
回到教室后,他注意到群里的消息少了很多人发言。甚至有人直接退群了。
江月眠显然也察觉到了异常,她一整天都眉头紧锁,不时看看手机,再看看宋知年。
放学后,他们照常来到计算机教室,气氛却前所未有的沉重。
“今天我们先各自干活吧。”江月罕见了没有活跃气氛,而是专注地看着手机,手指飞快地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