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树的杏花开的正热烈,书遍整个江南风情,宋故声拉开帘子时正巧对上了一双少年的眼睛,明亮而又炽热。宋故声生了一双桃花眼,十分好看,她不经眨了眨眼,看向少年。
少年抱着剑站在杏花树下,温和的朝宋故声笑了笑,阳光透过树梢,斑驳的光影落在少年肩上,微风吹过他扬起的衣袍,掩盖不住,张扬而肆意。
许是太过惊艳,宋故声一时间愣了神。小舟刚好行到花枝密处,她回过神,隔着花枝抱歉的对少年笑了下。
少年礼貌的颔首“姑娘小心些”,他包容了她的失态。她又晃了神。
“多谢。”
也许就是那时起,少女无法言说的情愫悄然无声的滋长,漫过一江春水。
船夫这时走进舱内,亲切的问道:“姑娘可是晕船了?这儿有泡好的梅子,姑娘可以尝尝,缓解晕船哩。”
“多谢阿伯。”宋故声道了谢,捻了颗尝,泡好的梅子十分酸涩,又解了炎热的腻。
酸涩的泡梅,如藏不住的心事,随着落花降临在那人身上。
吃了泡梅,宋故声的晕船好了许多,开始与船夫闲谈,他们一路上聊了许多。谈起刚才那位少年,老伯满是赞许。他说啊,少年是大将军之子,少时母亲便因病去世了。这个大将军呢是个重情的人,也没再续弦,一个人抚养少年长大,有时隔壁邻舍也会帮忙照顾一下少年。
可惜好景不长,少年十五岁那年,江南战乱,各地人民苦不堪言,大将军率自告奋勇的男儿们出征。在护城一战中,为了护住城门,保护城内的百姓,大将军与全军将士壮烈战死,英勇就义。最终赶走了敌军,护住了江南,大将军只留得一封未写完的家书给少年。
本以为失去双亲的少年会从此一蹶不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年轻人就此接过父亲的重担,在他的带领下,民营开始渐渐复苏,江南地区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得以重现往日的辉煌。当地百姓都亲切的称他为少将军。
“你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好啊。”老伯忍不住叹道,转眼他又有些难过,“可惜,战乱好像又要来喽,听闻敌军最近在招兵买马,刚及冠的少将军又要去带兵打仗了。唉,这里都要乱了,姑娘你大老远跑来做甚?”
宋故声的师父曾对她说过,医者,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医之大者,悬壶济世也。师父为践行这个道义而献出生命,她作为弟子,生为医,逢战乱,怎可安于一隅,坐而无视。
她的眼里有光闪过,她向老伯笑道:“乱世需要医者救人,我来行医。”
“真是一个好姑娘,好大夫!”老伯夸赞道,“这世间如果人人都有你这份心,那还怕什么战乱不乱的,这样就盛世太平喽。”
“会有更多人加入的。”宋故声的眉眼舒展开来,她坚定的说。
这世间纷纷扰扰,总有人坚守一方,于是人间便有了安宁与守望,便有了牵挂与念想。
船只仍在河畔前行,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前方的水波,落日的尾声中传来江南女模糊的小调:“风情绕枝头,花动不知处。”
那段日子,他们在明媚的春江南相识,在片刻安宁间,他们相知相守。
他们相逢于杏花古树下,也定情于杏花古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