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更新时间:2025-09-12 04:00:48

第一则:汉文帝刘恒——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西汉第五位皇帝,以"文景之治"开创盛世。他的养生之道,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秦始皇求仙问药形成鲜明对比。

文帝即位之初,采纳贾谊"削藩"之策,但更重视休养生息。他常对臣子说:"朕闻古之帝王,治天下者,非以天下奉一人,乃以一人治天下。故欲治天下,先治其身。"这种以修身为基础的政治理念,也正是他养生之道的核心。

在日常生活中,文帝崇尚简朴。史载他"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他的寝宫帷帐不加文绣,以示俭朴。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减少了欲望的困扰,符合中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原则。

在饮食方面,文帝遵循"食饮有节"的古训。他不仅自己节制饮食,还下令各地官员不得进献奇珍异食。有一次,有臣子献上千里马,文帝谢绝说:"朕乘舆前后,鸾旗在前,属车在后,日行不过五十里。朕独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将马还给献者,并给予路费。这种不贪图享乐的态度,正是养生的重要基础。

文帝还重视运动导引。他每天清晨必在宫中散步,称之为"行气"。又常练习"五禽戏",特别是模仿鹿的动作以活动腰部。他常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蠹是也。"

在情志调理上,文帝深得中和之道。即便在处理政务时,也能保持心境平和。晁错提出削藩策时,朝中争议很大,文帝却能冷静处理,既不急躁冒进,也不优柔寡断。这种平和的心态,避免了"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情志过极。

文帝晚年,虽身体渐衰,但仍坚持养生之道。临终前,他留下遗诏:"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种对生死的达观态度,正是养生最高境界的体现。

汉文帝享年四十七岁,在当时已属高寿。他的养生之道,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通过清静无为、节制有度来实现身心健康,这种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则:汉景帝刘启——守成之君的养生智慧

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继承文帝基业,延续"文景之治"。他的养生之道,体现了中庸守成的智慧,在动荡的政局中保持身心平衡。

景帝即位之初,面临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难题。他采纳晁错削藩之策,引发七国之乱。在这个危机时刻,景帝展现出非凡的心理素质。他一方面果断诛杀晁错以安抚诸侯,另一方面启用周亚夫等将领平叛。这种处变不惊的能力,正是养生中"精神内守"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景帝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他作息规律,每日卯时(早晨5-7点)起床,练习导引术;辰时(7-9点)用早膳,以粥为主;巳时(9-11点)处理政务;午时(11-13点)小憩;未时(13-15点)批阅奏章;申时(15-17点)与大臣议事;酉时(17-19点)用晚膳;戌时(19-21点)读书;亥时(21-23点)就寝。这种规律的生活,符合人体阴阳消长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