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在政治上,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立了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和军事,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他还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丞相的权力分给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力就更大了。不过,权力集中也意味着皇帝要处理更多的政务,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奏章,直到深夜才能休息,据记载,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批阅两百多份奏章,处理四百多件政务。

朱元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打击。他深知元朝之所以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员腐败,欺压百姓。所以他登基后,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法律《大明律》,规定凡是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一律处死,而且还要剥皮实草(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填上稻草,挂在官府的门口,警示其他官员)。

他还设立了锦衣卫,专门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有一次,朱元璋派人去查户部的官员,发现有官员在记账的时候,用空白的账本虚报冒领,贪污税款。朱元璋大怒,下令把户部的官员全部处死,连带着六部的官员也受到了牵连,前后处死了数万人。虽然朱元璋的手段有些残酷,但也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在洪武年间,明朝的官员大多不敢贪污腐败,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不过,朱元璋的多疑也为后来的 “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埋下了伏笔。这四大案,前后牵连了十几万人,很多无辜的官员和百姓都受到了迫害。比如胡惟庸案,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由,不仅处死了胡惟庸,还株连了他的家人、亲信和部下,甚至连已经退休的官员都没能幸免,前后处死了三万多人。

有人说朱元璋太残忍,但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出身底层,经历过太多的背叛和苦难,他害怕有人会像推翻元朝一样推翻他的明朝,害怕自己辛苦建立的江山会毁在别人手里。这种多疑,既是他的性格缺陷,也是他作为开国皇帝的无奈。

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在南京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在位三十一年,用自己的方式治理着明朝,虽然有过残酷的杀戮,但也确实让明朝走上了正轨,为后来的 “永乐盛世”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濠州的放牛娃,到紫禁城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的一生,是明朝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篇章。他用自己的双手,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直到今天,人们提起明朝,依然会想起这个出身贫寒却胸怀天下的皇帝,想起他为明朝所做的一切。

五、靖难之役:叔侄间的血色皇权

朱允炆自幼受儒家教育,性格温和却缺乏政治手腕。登基后,他听从齐泰、黄子澄等文臣的建议,急于 “削藩”—— 削弱藩王的权力,巩固中央集权。可他的削藩策略却漏洞百出:先从实力较弱的周王、岷王下手,不仅打草惊蛇,还让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看清了局势,暗中开始筹备起兵。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封地在北平(今北京)。他常年驻守北方,多次率军抗击蒙古,军事经验丰富,麾下还有张玉、朱能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当建文帝的削藩诏书送到北平府时,朱棣表面顺从,暗地里却以 “清君侧,靖国难” 为借口,于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在北平起兵,史称 “靖难之役”。